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寺廟的梁柱、楹聯除了雕梁畫棟之外,財力雄厚的廟宇,更選擇貼覆金箔,以彰顯建築的富麗堂皇,台南市總安街上的濟福寺,整體建築遵循傳統,也講究工藝美學,其中,梁柱的金箔黏貼更是禮聘安金師傅周太平等人參與,其手工之細膩令人折服。
金箔黏貼施作的時候,是先在作品表面塗上膠油(安金油),待膠油即將全乾之際再貼上金箔紙,並用硬毛刷輕壓固定,最後再以軟毛刷磨亮金箔,稱為刷金。周太平師傅從事金箔黏貼工作超過50年,其技術廣受業界肯定,主要是他熟悉技法,能以最少的金箔量,最存熟的手藝完成作品。
安金箔,是在木石的表面貼覆金箔。俗稱安金,亦稱貼金。廣義的安金,還包括在彩繪畫作上貼上金箔的「貼金」與塗擦金粉的「擂金」;專業的工匠稱為安金師傅。黃金擁有極佳延展性和可塑性,一兩純金可錘成厚度為萬分之一毫米、面積16.2平方公尺的金箔。將金箔貼覆在木雕或石雕上,成為尊貴的象徵。
在臺灣,安金的技法常用於佛像、寺廟雕刻或法器。施作時,先在作品表面塗上膠油(安金油),待膠油即將全乾之際再貼上金箔紙,並用硬毛刷輕壓以固定,最後再以軟毛刷磨亮金箔,稱為刷金。安金跟鎏金的做法不同,前者是以黏貼的方式把金箔紙上的金箔貼到木作或石雕上,後者則採化學合成的方式,將金子融入水銀之後合成的金汞齊液體塗刷於銅器表面。
以寺廟大、小木作來說,安金與彩繪的工程密不可分。舉凡需要彩繪的神龕、匾額、神像、字刻或雕刻,常運用一種局部的安金手法,名為「金枝玉葉法」,亦稱「半金彩」。倘若整個木雕都安上金箔的話,則稱為「全金彩」或俗名「不見紅」。安上金箔的木雕,由於金箔隔絕了空氣與濕氣,壽命比一般只塗敷彩繪的木雕更為持久。
神像除了彩繪之外,通常也會安上金箔。安金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工藝,相傳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宋史‧卷10‧仁宗本紀二》也有為神像安金的記載:「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飾佛像」。在臺灣,安金用的的金箔紙主要有6種尺寸(四方):3寸6、寸8、寸5、寸2、9分、4分5。金箔的純度可分5種(1號、2號、3號、4號、5號),稱為「五毛色」。傳統技藝中的安金,多半用99.99%純度的「庫金」,使作品看來金碧輝煌。(部分文摘:文化部 台灣大百科全書 張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