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PeoPo 公民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英林旅社見證梅山發展史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很難想像繁榮的梅山市街,早在半世紀以前就已經是燈紅酒綠的不夜城,全盛時期除了有酒家、茶室,還有十幾家旅社散佈在街道兩旁,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酒家茶室早已銷聲匿跡,旅社也只剩下英林旅社還在夾縫中生存,它是梅山繁榮的僅存見證者。

依據當地耆老陳長鑌的回憶:他說,半世紀以前,鄰近山區如太平、太興、瑞里、太和等地的居民,大都以竹類為生財農作,例如用竹製紙,或是筍乾加工,由於當年交通不便,山區民眾挑擔往返一趟梅山少說也要六、七小時,根本無法當天來回,再加上外地前來採購紙張的商人,都必須是二天一夜的行程,因此旅社的需求量相當大。現在的梅山在地產業則以茶葉生產為主,部分農民則選擇栽種果樹,百年前;這座山城則以生產紙張和筍乾為大宗,南來北往的商賈擠爆小鎮,市街上留下的幾棟矮房見證了這段歷史。

陳長鑌說:民國37年台灣光復迄今,可能很少人知道「梅山庄」,其實以前稱為「粥仔坑(粥的台語發音與梅同)」,後來改為「梅仔坑」;之後又改為「小梅」最終改為「梅山」迄今。當年從事紙張買賣的陳長鑌回憶說,農業時代的山區民眾身強體壯,猶如鋼鐵打造一般,下山的時候必須挑著自己的農作下山販賣,上山時在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上山,這一來一往肩上的擔子總有百來斤,當年以筍乾加工的利潤最好,原因是外銷日本的需求量大增。

陳長鑌指出,當年梅山街上的碾米廠就有太原吳原酌、正記劉德旺、蕭金源碾米廠、大森鐘森永、南成簡金?、水興鍾龍、永豐吳新章等多家碾米廠,旅社部分則有通達旅社葉明通、英林旅社盧光遠、國榮客棧劉生國、金谷旅社廖秀鑾、安里旅社簡其發、銀都旅社張秋忠、梅喜旅社楊智、三楷旅社黃秋良等。酒家部分則有賽月樓賴琴、小西湖吳天德、樂仙閣鄭慈、梅山酒家邱阿?、梅芳酒家劉春華、大同酒家土公仔桂、圓環邊雞桐仔,其他還有多家茶室穿插其中,可以說是盛況空前,一點都不輸給嘉義市的小澎湖(後車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