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陳柏濡採訪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的南靖國小,與隔鄰的靖西國小相距只有180公尺,中間只隔了一道牆,早期彼此少有互動,甚至有白領學校與藍領學校的歷史糾葛,南靖國小係南靖糖廠的子弟小學,靖西國小則是鄰近聚落的農村小學,色彩分明夾雜著階級意識。
據耆老林文邦撰文指出:早於日本侵略台灣初期,設立糖廠後為解決日籍員工及鄰近鄉鎮日人子弟之教育,而創設南靖小學,一般台籍員工子弟均屏棄於外,而到二公里外之水上國小就讀。光復後日人回國始招收鄰近村落及員工子弟就讀,之後學生人數漸多始成立靖西分校。後來糖廠方面為方便對員工子弟之照顧,使福利不外流的情況下將三鎮、南和、美源三村之學齡兒童不收而專收員工子弟。當時雖經三村村民與地方人士之陳情與建議,仍未能為糖廠主管當局所接受。以致地方政府鑒於上情,另擇地點設立水上鄉靖西國小,收容三鎮、南和、美源及在南靖農場打零工者之子弟就讀,並劃為靖西國小學區。
多年後南靖糖廠因員工老化,下一代子女逐漸外移遷出就業,使南靖國小學齡兒童逐年減少,靖西國小亦因農村青年外流謀生,學齡兒童也逐年減少,致使兩校每為重新劃分學區而困擾。有鑒於此,經縣府、鄉公所、地方人士協調,基於地方教育之需要,乃採合一而分二,兩校合併,一為本校一為分校的方式,至此靖西國小再成為靖西分校。(林文邦)
一牆之隔的二所小學,縱然因為環境背景的因素,背負著當地教育的歷史章節而有所分和,但是這一次的裁併將使靖西國小永遠走入歷史,師長們的感傷,也只能隨著白雲互道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