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PeoPo 公民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台灣藤業的消失與沒落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50年代的孩子,最怕老師手上的那一根藤條,50年代,藤條、粉筆、黑板、板擦是各級學校的規格配備,教室裡之所以會有藤條,主要是時空背景的影響,另外當然是藤條取得容易且不易損壞之故。50年代,生活條件普遍貧窮的山區居民,把「抽藤(採藤)」視為重要的家庭經濟來源,但由於台灣多山陡峭的地理環境,也增加了採藤的難度,嘉義縣番路鄉採騰達人張慶和、張周分別表示:「藤飯難吃」,意指「採藤人」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高山峻嶺間,與藤蔓一決高下,張慶和說,由於藤生長在茂密的林間,熟藤往往長到十幾層樓高,藤枝又被層層刺衣包裹著,稍一閃神就被刺衣給刺傷,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採藤賺外快,是不得以的生活必需,但隨著時空環境的演變,採藤這個行業早已消失,採藤人也逐漸凋零。

據採藤達人張慶和指出:由於「藤」都長在國有林地或林班地,屬於公有林業副產物,因此抽藤必須得到允許,40、50年代便有「包商」專事向林務單位標覽林班地上的藤株砍筏,包商再雇工深入山區採藤,回家之後還需要依照尺寸剖片,運用硫磺塊燻白,過程相當辛苦費工。由於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少,山區採藤人總認為台灣的野生藤品質最好,但從事藤類貿易的進口商則不認為,台灣碩果僅存的藤商,彰化東峰藤業公司負責人林岦弘說,台灣藤的韌度不夠好,彈性也不佳,幾十年的藤類買賣,他們發現以印尼的藤類最佳,也是藤類加工廠的最愛,但紅極一時的藤業貿易,也敵不過時代的演替,現在台灣的藤商只剩個位數。

從事藤類進口幾十年的林女士也指出,台灣的藤業已經沒落,屬於夕陽產業,採藤人凋零,採藤技術流失,台灣民眾對藤的依賴逐漸降低,敞大的廠房堆積著一綑又一綑的進口藤條和藤皮,但來購買的民眾卻三三兩兩,林老闆不諱言,現在來買藤的大都是社區工作者,顯見我們的生活已經和藤脫離關係,使用的量不及以往,連原住民都不願上山採藤,直接來到廠房購買,有一天,台灣採藤人會永遠在這塊土地上消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