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烏魚打撈上岸之後,必須用最快的速度送往加工廠開膛破肚,由一群快刀手俐落的取出烏魚子,幾千隻的烏魚,竟然在二小時之內就處理完畢,由於烏魚利用價值高,所以工作團隊的分工也就非常仔細,其中取出烏魚子的工序最為重要,一不留神就可能破壞烏魚子的完整性,因此都由老經驗的師傅操刀。
千百年以來,不知由何時開始,烏魚每年冬天,都十分守信,洄游到台灣來。大約在冬至前後,由南游至台灣西部沿岸,在南端海域產卵以後北返,這些產完卵以後,洄游北上的烏魚體型瘦弱,稱之為「回頭烏」。烏魚因背部烏黑,學名鯔魚,烏魚則是台語「黑魚」諧音,原是在大陸東南沿岸河口棲息的廣鹽性魚類,二十二度的水溫是最適宜的環境,每年冬季因淡水水溫較海水先下降,烏魚便成群結隊由向海中,隨潮流南下避寒,在台灣海峽附近迴游產卵後,再返回大陸,因為烏魚每年冬至前後都會南來,因此又被稱為「信魚」。(高雄市教育局)
烏魚最珍貴的是烏魚子,但魚肫也同樣有它的利用價值,魚殼(身)身則以最快的速度包裝完成運往魚市場拍賣,只是一隻烏魚需要最少二年的時間養殖,從飼養到捕撈的過程都非常辛苦,當您在品嘗佳饈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漁民們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