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找回50年代的婚嫁習俗,安靖耆老吳文杰、楊明鐘、劉明智等三位竹藝工藝師,憑藉著兒時記憶,訪談聚落長輩婦女及外地考察資料,日前合力打造完成一頂「老式新轎」,三位老師傅從選竹、剖竹、轎型考究、竹編、竹椅皆親手親為,僅15天時間即完成復古新轎,其造型與工法均按古法工序,新轎的完成震撼山城,很多聚落婦女都放下手邊工作,趕來一睹新轎的風采。40年前,從竹崎鄉復金村坐轎嫁來安靖的鄭擇子阿媽,看到老師傅們完成的新轎,心情無比悸動,她說:真是歲月不饒人,一晃眼就是一甲子,沒想到現在還能在自己的村落,看到婚嫁習俗的轎子。
為了籌畫打造新轎,吳文杰、楊明鐘、劉明智等人,曾經拜訪竹崎鄉光華村頂笨仔,了解當地小學、社區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運用老轎辦理「火金姑娶親」的內容與過程,並實際參觀社區的百年老轎,以提供新轎的製作參考。講究文公尺丈量的吳文杰,多方考究後發現,百年前轎子的製作並不講究「文公字(吉祥字)」,主要原因是;文公尺每七吋才有吉祥字,而轎子的製作如果為了附和文公尺,則向上移動七吋太高,向下移動七吋又太低,向左右移動七寸不是太寬就是太窄,因此轎子的製作皆以實用為原則。身兼安靖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吳文杰說:台灣人的傳統婚嫁習俗,講究門風也重視吉祥俗諺,因此安靖社區在打造新轎的過程,便運用裁減技巧,使新轎的高低與寬度皆在文公尺的吉字範圍內,這頂新轎的高度是4尺8,寬是2尺4。
安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清洲表示:找回台灣50年代的農業社會印象,是社區的年度重點計畫,這是繼安靖「芒花掃」之後,又一項傳統溯源,未來這頂新轎除了提供聚落新人借用之外,待管理辦法擬定完成後,也將出借外縣市,目的是鼓勵年輕人以傳統婚嫁儀式,完成終身大事,相信會讓很多新人留下美好的回憶,目前社區也正在招募「轎班」成員,未來也將結合北管樂,形成一支極具傳統的婚嫁迎娶隊伍。
轎子,在華人社會不但用途廣泛,而且年代久遠,主要還是用在迎親嫁娶,現在則由於時代進步,轎子的功能喪失,僅提供展示或社區活動使用,有鑒於此,安靖社區三位竹編老師傅,決定重拾50年代的迎親場面,打造仿古老轎,希望喚起更多的年輕人放棄以名車迎娶另一半的思維,傳承轎子迎親的古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