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4,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梨山位於中橫公路的中心,中橫公路於1956年開始興建,全程大約348.1公里,是蔣經國接手政務後的第一項重大民生建設,沿途林相茂密景致如畫。一群來自台北松山社區大學,以及台灣藝術教育館油畫班的同學,在老師廖繼英的帶領下,選擇來到這三山環抱景色優美,曾經隱世十三年的梨山賓館寫生作畫,雖然氣候不佳,卻澆不熄師生取景的熱情。
要在梨山揮灑油畫藝術的底蘊,必須掌握畫布的構圖與層次,畫中的故事則來自山巒與雲霧的嬝繞,靈感的取得則來自同學內心的激盪,梨山的美,在畫家們的筆下就是不同,遠觀;猶如披著薄紗的少女,近看猶如泰山的壯闊,同學們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藝術價值。
↧
January 5,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小琉球有三多,一是廟多,根據非正式統計,當地大小廟宇有99間,散佈在島上各角落,二是機車多,而且騎士都不戴安全帽,唯一戴安全帽的是警察,三是麻花多,這種小吃是近年觀光業蓬勃發展後的新興行業,數量之多足以淹沒這座小島。
小琉球的居民,早年大多以捕魚為生,生活條件相對匱乏,民生物資仰賴海運補給,由於島上缺乏就業職場,年輕人通常離鄉背井出外謀生,近年由於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的設置,島上產業才逐漸轉型,麻花捲便是時空轉換下的產物,它同時也提供了當地婦女的就業機會。
↧
↧
January 5,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離島的休閒育樂向來缺乏,小琉球自不列外,在這裡;潛水是主要的休閒觀光賣點,部分民眾則選擇琉球海域從事海釣活動,廟宇既然是小琉球居民主要的宗教信仰,那麼熱鬧的廟會以及野台戲的演出,自然成了當地民眾無可選擇的休閒。
野台歌仔戲演出之前,通常有「辦仙」的傳統,琉球人更是這項傳統的守護者。民眾相信,「辦仙」之後接受平安酒的灑淨,會得到神明的庇佑。注意看台下擠滿的人潮,幾乎人人都帶來大紙箱或大桶子,這到底是做甚麼用的哪?原來是來搶平安糖的!廟會通常也是鄉親團聚的日子,辦桌宴客是免不了的習俗,相較台下大魚大肉大快朵頤,台上的演員只能以冰冷的便當果腹,為下一場演出做準備。
掌聲和賞金是團員離鄉背井的最大收穫,人潮越多它們的成就感就越大,新藝霞歌劇團在小琉球耕耘多年,以紮實的表演功力和誠信,擄獲當地民眾的視覺感官,也為當地注入多元的傳統文化。
↧
January 8,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這是嘉義縣頂六國小的客家母語教學,屬於社團型結構,由於學童來自不同族群,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語言上課,包括閩南語、越南語、印尼語等等,目的是希望保存各個族群的方言,發展多元的文化特色,目前以客家話的推展最具規模。
然而根據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師生的田野調查發現,在隔鄰的梅山鄉圳北社區,百餘年前也是客家族群的聚居地,卻因為漢化嚴重,造成母語流失殆盡,族人只能倚靠族譜、宗教和耆老口述,找回些許記憶。
陳玉芬,是從梅山嫁來圳北的閩南姑娘,對於夫家是否為客家血統,也一知半解!在社區打造生態民宿的郭義華,雖然清楚自己的祖先來自廣東饒平,但是對於自己是否為客家人,也已經沒有概念。母語雖然流失,但是郭氏祠堂保留的血脈族系文譜卻相當完整,包括罕見的公媽聯。
從飲食文化當中,往往能找出族群特色的蛛絲馬跡,但是在圳北已經找不出客家飲食文化。為了尋找流失的客家語言,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王慧蘭教授,日前帶領研究生深入社區田野調查,從耆老的訪談過程中,試圖重建圳北客家脈絡,並拍攝完整記錄,提供社區尋根參考,協助圳北找回流失的母語。
↧
January 8,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墾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但嘉義縣中埔鄉民吳政達卻樂此不疲,他雖然沒有務農的經驗,卻矢志要把荒地變棗園。吳政達的父親是菸農,也不會管理棗園,父子倆後來是怎麼成功的呢?
沒有果樹管理經驗,吳政達卻仍然堅持草生栽培,他寧願辛苦揹著除草機揮汗工作,也不願意讓除草劑和農藥汙染了這塊土地。水源是一切作物的根本,吳政達管理棗園,竟然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尋找能量極佳的山泉水,來撫育棗樹的成長。
當別人的棗園還青黃不接的時候,吳政達的璟泰網室棗子早已採收上市,由於品質控管嚴格,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要讓荒地變良田不容易,要成功管理果園更不簡單,吳政達在家人的支持下,從農業門外漢到蜜棗達人,他努力八年,從跌跌撞撞中累積經驗,從失敗中累積能量,他的成功證明台灣農業然大有可為。
↧
↧
January 10,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梅山鄉圳北聚落,是一處保有完整常民文化傳統的閩南村莊,錯落在山巒起伏間不像梯田的梯田,栽植著村人賴以為生的蓮霧、柑桔、檳榔、甜柿等水果,令人驚訝的是這裡的田地梯畦之間沒有水泥的侵襲,郭義華說:百餘年來,村子裡造就不少砌石牆的師傅,很自然的這裡的山坡地開墾便選擇以自然工法的方式構築,由於工法紮實耐用,村子裡的砌石師都成了搶手的「工藝師」,50年代是砌石行業最夯的年代,年輕人只要擁有這項手藝就不怕餓肚子,50年過去了,老師傅慢慢的凋零,外加水泥牆的引進,現在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從事這項行業了,郭義華感慨的說:百年前砌成的石牆迄今依然頂住大山,但是水泥灌漿的擋土牆往往不勘一擊,88水災的威力震垮了南台灣大片國土,圳北聚落的田間石牆或家屋石牆則都保存完整,坡地大致也都完好如初,老師傅堅信這是老祖先最了不起的農耕智慧,可惜這樣的技藝已慢慢消失。
為了省時省力,郭義華其實可以選擇以「水泥」為材質來施作擋土牆,但是一輩子與山林為伍的經驗告訴他,只有「石牆」才是農耕整地的最佳選擇,他說:石頭來自大地,可以就地取材是最自然的工法,依不同尺寸打鑿完成的石塊或石板,依丁字交疊依序堆壘的石牆,既可以牢牢的穩固山坡,又不阻礙大地的呼吸,其砌成的牆垣也比水泥牆來得美觀,且是亙古百年的工藝品,師傅的二姐郭仙花說:弟弟向來把農耕當藝術一般的經營,我們的家族宅第幾乎是在他的頑固與堅持中保存與創新,眉宇間看得出來郭仙花對擁有一位「石頭工藝」的藝術家弟弟,感到相當的自豪,完成了家族農地石牆施作之後,郭義華也把老家「門口埕」打造成「石板門口埕」,令到訪的賓客無不驚呼連連。
「曠野」這二個字來自聖經「曠野的呼喊」,在圳北社區,郭家是少數信仰天主的家族,但是宗教信仰並不影響居民彼此的融洽,郭家姐弟不但提供土地供社區打造「社區生態池」,多年前,也透過姐弟倆的創意與巧思,替老家去掉舊外套換上新衣賞,巧妙運用山坡巒層結合五葉松、二葉松、地毯草、石牆、石垣、石桌、石椅等天然素材,靈活的營造出一幢石與松環抱的綠帷民宿,二姐弟雖然也依法申請取得民宿執照,但是「曠野」的經營卻有別於一般商業民宿,郭家二姐說:「緣」是曠野經營的最高指導原則,賓客來自四面八方,有緣自是曠野的佳賓,郭仙花說:曠野隨時張臂迎接有緣人,罕見的五葉松汁也隨時靜候佳賓。
↧
January 12,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由於台南楠西梅嶺的梅花季人潮如織,往往因為人車壅擠而敗興而歸,又南台灣的民眾除了梅山公園幾株老梅外,確實難覓賞梅聖地,為了一圓愛梅人士的繽紛雪白夢,嘉義唯一私人梅園「梅莊」主人劉寧福決定開放寬敞的園區,供民眾免費賞梅,唯一的要求是「不可攀折」否則將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梅莊」位於嘉義縣竹崎鄉光華村頂笨仔,主人劉寧福與妻子羅豆都是「梅癡」,兩夫妻運用自己的莊園耕耘出一片人間淨土,佔地1.5公頃的梅園是夫妻用20餘年的時間灌溉、施肥、剪枝的結果,經過矮化的梅樹叢幾乎與人等高,賞花人一進入園區便能與雪白的花朵直接接觸,若躺臥在平整的綠色草地,那隨風飄下的花瓣便直接覆蓋在你的眼角或鼻頭,那一股愜意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20年前,從事農產買賣的劉寧福帶著「心花朵躲開,善念處處在」的心境,隱身回到頂笨仔老家,重新啟動荒蕪的農地,從整地、植梅迄今已經超過20個年頭,這20年來,劉寧福除了家居需要進城採購外,幾乎每天都帶著刀剪跺步在枝椏蒼勁的梅林裡,原本獨享的「梅莊」,在社區改變成為生態觀光景點之後,劉老也慨然配合社區,提供私人秘境供旅人駐足,劉寧福說:如果寒流持續,大約還有十天賞花期,但必需預約,方便主人介紹導覽,劉寧福這處「梅莊」是嘉義地區管理最為完善,也是賞花人唯一可以直接與寒梅對話的莊園。
劉寧福在社區人稱現代陶淵明,除了管理那1.5公頃的梅園外,他還堅持「有機管理」,連草地都不使用任何除草劑,還醉心於瀕臨絕種植物的「保種‧復育」工作,目前他的莊園保有苧麻、台灣百合、台灣櫸樹、墨竹、四方竹等植物,也配合政府從事「?魚」保種工作,每年災後從他的魚池野放到八掌溪、曾文溪等溪流的魚苗總在千尾之譜,是保育界的老尖兵,頂笨仔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嘉南說:原本寧靜的山城,有了一位現代陶淵明,不但社區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更繽紛多采,社區氣質也變得更優雅。
↧
January 12,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今年台南市楠西區梅嶺的梅花季,和以往一樣人潮如織,人車壅擠的程度也不亞於南投風櫃斗,但是來賞花的文人雅士仍然絡繹不絕,隨著海拔的變換,梅嶺還有部分梅樹仍然含苞待放,有一群馬拉松長跑的健將,更把年度訓練移師來到雪白的山頭,享受追逐花瓣的愜意。
梅嶺的賞梅區呈階梯式分布,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享受不同的視野,從山巔鳥瞰丘陵梅園,數百株百年老梅形成點狀連結,美不剩收,喜歡健行的可以漫步享受梅花撲鼻香的野趣。喜歡插花的朋友,更可以在這裡購買到蒼勁帶花的老梅枝幹。
或許是情境的使然,很多人喜歡在梅花樹下高歌一曲,無論歌曲與景緻是否具有療癒效果,放鬆心情最重要。在前往梅嶺的半途,有一戶老宅院栽種了二棵超過百年的老梅,蒼勁的枝幹與古樸的老房子,構成一幅溫馨的影像。
越老的梅樹越吸引遊客駐足,有餐飲業者便巧妙結合老梅,打造特殊的庭園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老宅院和老梅樹的合體,是歷經百年的磨合淬鍊而來,不看可惜;而古梅的咖啡庭園景觀,是享受美食的極佳場域,山頂上的老梅區則是踏青、健身的好所在,花期不長,賞花要趁早。
↧
January 14,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有麻花,小琉球的婦女就有工作,很難想像因為一種小吃,竟然造就了島上婦女幾乎百分百的就業率,琉球居民早年以捕魚維生,在這個離島上,除了做點小生意,沒有其他工作機會,現在因為麻花的出現,全島的居民真是忙翻了,就連阿嬤的手也沒停過。
麻花捲在小琉球已經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業者雖多,但不至於彼此影響或打擊,主要是商家分布在不同村落,而遊客也在全島漫遊,形成玩到哪裡買到哪裡的有趣畫面。
↧
↧
January 14,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要前往小琉球,唯一的方式是從東港碼頭搭乘交通船,航行時間大約25至30分鐘即可抵達。小琉球位於台灣本島屏東縣西南方的大海上,是台灣唯一的一座珊瑚礁島嶼。旅客選擇離島度假,無非是希望沉澱心靈,自我療癒。
但是當你在碼頭等候登船的時間,看見港灣漂浮不去的垃圾與浮萍,必然遊興大減,除了琉球居民是固定乘客之外,還有很多國內外的旅客在這裡聚集,碼頭景致,往往會留給過客第一印象,而東港碼頭的垃圾,當下給了港灣不及格的分數,管理單位責無旁貸。
航行船隻乘風破浪直抵琉球海域,滿心充滿期待,企盼的是享受海風的呼嘯、海水的湛藍,在淺灣就能和魚群打招呼,到海底可以一窺海洋的奧秘,這樣的期待,有時也會令人心碎,例如龍蝦洞的破損告示牌和大量的垃圾,以及大福漁港附近礁岩塞滿的瓶瓶罐罐,這是琉球鄉公所和風管處很難推卸的責任。
↧
January 17,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雲林縣北港鎮的農地物產,隨著四季的轉換大都已經收成,部分農地進入休耕期,部分則進行轉作,這裡除了稻米和蔬菜之外,花生的產業也占雲林縣之首,為了應付春節市場需求,花生農正緊鑼密鼓加工生產。
北港鎮長張勝智表示:花生的附加價值是花生糖,也是春節的應景食品。原來北港不只是宗教聖地,他還是花生和花生糖的主要產區,在食安風暴的陰影下,北港鎮公所正和農民攜手合作,企圖以誠信和口碑奠定花生王國的聲譽,他們更希望用美味和民眾一起迎新年。
↧
January 18,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製茶公會理事長簡金山的女兒簡瓊怡,和薛博允因為一場茶葉課程認識,結緣之後才知道雙方父母原來是舊識,而且都是茶農,一切都像美妙的緣份。交往一段時間之後,博允浪漫求婚,雙方論及婚嫁,充滿創意的瓊怡跟父母提出,想安排一場罕見的「茶席文定」,並用家中的「女兒茶」當小禮物,分送給來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
「女兒茶」是瓊怡出生那一年,爸爸把茶留下來,對媽媽說要給我當成年的禮物但茶量不多,所以簡金山提出另一個點子,把家中的茶與新郎博允家的茶結合,壓成茶餅當成喜餅送給親朋好友。並刻上我們的名字以及寫上「茶作之合」。簡瓊怡很喜歡這個點子, 因此寫了一個小故事訴說這個茶餅的由來並且題上一首詩:「那出生的娃啼,織出生命的樂章,兩抹待嫁的紅顏,回望一生的牽絆。」前兩句道出他們對我的出生,那喜悅的心情。後兩句道出即使我出嫁了,我的心依舊常常牽掛著他們。
簡瓊怡表示:想藉由這首詩,我想表達我們之間真摯的情感。茶會,則是媽媽的點子。因為媽媽常玩茶會,我想學習茶藝,也是受她的啟蒙,訂婚有個習俗:新娘要奉茶給男方長輩,媽媽認為,既然是茶作之合,不如辦個小型茶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觀禮見證這場幸福,會更有意義。但茶會觀禮採預約制,名額有限。總共有6席:1:甜茶(紅韻+紅棗) 2:烏龍茶3:金萱茶 4:東方美人茶 5:老茶 6:喜茶(拿來做茶餅的)這6種茶則各代表6種不同的祝福與意義。
↧
January 20,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您一定品嘗過香甜的「紅龍果」,卻未必看過其白淨碩大的花朵,其羅列在田間的美景,讓人讚嘆造物者的神奇,您可能更不知道「紅龍果」的花,是在晚上開花,清晨凋謝,真個是紅顏薄命!晨間,東方的魚肚白,喚醒熟睡中的萬物,此時也是勤奮的蜜蜂採蜜的最佳時刻,當然它們也成了孕育紅龍果的最佳幫手,果農說,清晨七點以前,蜜蜂會幫忙完成授粉的動作,是果農們的好朋友。
我們看到隱身在深夜綻開花朵,欣賞了它的璀璨,卻忘了農民的汗水,當您在品嘗甜美果實的同時,也請給果農一些掌聲。夏季,是水果盛產的季節,但是辛苦一整年的農友,有人荷包滿滿,有人卻連基本投資和工資都難以回收,究其原因是;果樹的選擇、管理知識的汲取、市場的供需,這一些都大大影響農民的收益。
在沒有公部門和農會的協助下,竹崎鄉民朱哲民一家,採取了一種「家族勞力分流」、「盈利彙整」的新農耕概念,由於朱先生夫婦年紀漸長,其長子與次子及女兒決定回家幫忙老父親,白天長子學豐在知名汽修大廠擔任廠長,下班後負責農業管理資訊的攝取與研發,次子顏鴻則辭去工作返家,開始跟隨在父親身旁,一來分擔父母工作,二來與大哥開始研究未來土地耕作的走向,砍除部分荔枝園改種優質紅龍果,雖然只是起步,但成功的果實已經讓老父親感到相當欣慰,長女佩瑩帶著二個幼子回娘家,則負責分擔母親的家務,當家裡男丁忙不過來的時候,她也捲起褲管下田幫忙,朱家的勞力,在有規劃的運作下,備妥適的分流到每一寸的土地上。
↧
↧
January 22,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104年起,林務局嘉義林管處每個月將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香林服務區木構平台舉辦音樂會活動。第1季主題為「小小藝術家的森林音樂發表會」,由小樂手擔綱演奏,音樂類型含括管樂、國樂及打擊樂,歡迎民眾入園聆賞。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香林服務區原為香林國小舊校舍,經林務局嘉義林管處改建為「香林服務區」後,1樓提供餐飲服務,2樓規劃為藝文展演空間,戶外並設有木構平台供活動使用。104年起,香林服務區每個月均有戶外藝文表演。第1季與嘉義市的國民小學合作,於1月19日、2月13日及3月27日上午11時至11時50分,分別由博愛國小管樂團、民族國小國樂團及精忠國小陶笛樂團與非洲鼓舞團的小樂手們擔綱演奏。1月19日首場次於上午10時40分至11時,更有當地香林國小的小朋友加碼演出,精采可期。
嘉義林管處與各學校的師長們都希望小樂手們透過此次戶外教學新體驗,能夠累積多元的演出經驗,並興起探索自然環境的好奇心。嘉義林區管理處近年來致力營造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之森林美學氛圍,除構築阿里山詩路以文學角度詠頌阿里山;活用香林國小舊校舍轉型為香林服務區,提供餐飲服務及藝文展演空間,策展由空中攝影及歷史照片之角度,述說阿里山林業發展史外,更營造高山植物園為遊樂區內悠然秘境,遊客於清晨或午後沿祝山林道慢行至此,可遠離人群紛擾,休憩、賞景皆宜。
↧
January 22,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為了有效管理阿里山散置在各景點的攤販,嘉義林管處最近陸續完成停車場商圈、祝山商區、沼平商區以及香林服務區等集中式攤販管理,但攤位承租人對於林管處的規劃卻抱怨連連,毫不領情,尤其對於坪數不足、動線不佳等問題,更是炮火猛烈。
公民記者觀察,人潮進不了攤商販賣區,的確和導遊領隊有很大的關係,嘉義林管處大刀闊斧整頓攤販區,還給遊客清新的環境立意雖佳,但是落成啟用後的販售區,人潮不如預期,遊客用餐沒有桌椅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花費公帑建設的硬體設施,若淪為蚊子館,恐怕不是民眾所樂見的。
↧
January 23,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年關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和年節有關的行業也越來越忙碌,嘉義縣水上鄉,一名柬埔寨籍的新移民李淑芳,正和夫婿江梓道忙碌的製作燕姿手工蛋捲,以滿足客戶需求。李淑芳嫁來台灣16年,自己創業也有10年時間,雖然沒有華麗的店面,但她憑藉著專業一樣贏得客戶信賴。
年關越是逼近,李淑芳的工作時間越是拉長,她從清晨站到到深夜,即使雙腳痠麻,兩夫妻仍然樂觀以對。因為一場選舉,先生江梓道突然失業,包裝的工作現在便落在他的身上,三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知道父母親工作的辛苦,都會利用課餘幫忙裝袋,幫爸媽分憂解勞。
李淑芳遠從柬埔寨嫁來台灣,卻能做出道道地地台灣口味的蛋捲,顯然她早經已融入台灣小吃的文化,為了樽節開支,她已經11年沒回到柬埔寨的娘家,現在又忙著年節訂單的出貨工作,返鄉之路只好暫緩。
↧
January 24, 2015, 12:00 am
↧
↧
January 26,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就在春節前夕,雲林縣北港鎮財神祖廟武德宮,於本(1)月25日至28日,?盛大舉行財神渡台首醮活動,這場百年首辦醮事,於25日上午舉行醮典開香儀式,上百名來自海內外的功德主,與大陸陝西財神廟、福建侯山宮等嘉賓一同穿著漢服參與,場面盛大隆重。財神祖廟北港武德宮訂於1月25日至28日,舉辦道教中最隆重盛大的「醮典」,這場醮典不僅是財神渡台首醮,更是台灣首次有財神廟舉辦大醮盛事,受到宗教界、信眾們與地方上的重視。
財神信仰遍佈全世界,北港武德宮天官武財神於道光年間渡海來台,民國五十九年正式開宮後香火鼎盛,這次舉辦百年來首次醮典盛舉,象徵天官武財神的香火在台灣已落地生根。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指出,百年大醮皆是依照主神天官武財神的指示而執行,包括這次大醮功德主所著之服裝也是。由於天官武財神成道年代早於漢代道教科儀之前,因此本科醮事,所有會首均從漢禮,著金黃色漢服、黑色禮冠與禮鞋以示莊重。
25日上午的開香儀式由第六十五代天師張意將開香、鑑普,而為期四天的三朝科儀則請到台南府城延陵道壇吳政憲高功道長主壇。百年大醮醮典在25日上午八時接天師,天師張意將將由引鑼官開路,並由60位護法開路,以恭請張天師到達武德宮。當到達武德宮後,主壇法師吳政憲率36位道眾,領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建醮主任委員張宗璽,向張天師禮拜後,行經牌樓,進入內壇。上午九點天師開香,由張天師主持,率領武德宮百年大醮百餘位功德主、縣長、鎮長、議長、中央與地方民意代表與北港朝天宮與大陸陝西財神廟、福建侯山宮等嘉賓一同穿著漢服參與,場面盛大莊重。
↧
January 27,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仁壽村水社寮,曾經是人來攘往喧囂的山城,但現在除了阿里山森鐵的汽笛聲之外,就是成群結隊的假日登山客身影,曾經繁華的聚落隨著時代的更迭,早已不見昔日風華,縱然如此,自幼在山巒間奔跑長大的郭棋方,卻永遠忘不了母親的手做「山豬耳粽」,在外飄泊幾十年後,她決定和夫婿吳聰義、女兒陳妍庭回到久違的家鄉,靠著記憶重拾母親手藝,在隱世的綠疇間包起近乎絕響的古早味。
郭家粽,位於前往阿里山森鐵水社寮車站的小徑上,只有行家或是熟門熟路的背包客會聞香而來,一般前往圓潭溪或瑞里的遊客,就很難品嘗到這種山區特有的美味,因此;曾經在媒體業服務的女兒妍庭,決定束裝和母親攜手回到失落的故鄉,重新連結失去的記憶,上山尋找珍稀的「山豬耳葉」植物,再包垂涎已久的「山豬耳肉粽」,也為了讓更多人分享這山城小吃,陳妍庭還把粽子拿到登山口販售,讓登山客讚嘆不已。註:(山豬耳的學名是薄葉蜘蛛抱蛋(Aspidistra attenuata),是屬於百合科(Lilyaceae)蜘蛛抱蛋屬(Aspidistra)的台灣特有種植物,只生長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開花時就像蜘蛛抱蛋,而葉子則長得像山豬的耳朵,因此得名)
郭棋方表示:山豬耳葉生長在環境惡劣的岩石峭壁,只有上了年紀的長輩知道它們的行蹤,所以光是尋找材料就得費一大把工夫,山豬耳粽的製作過程,首重山豬耳葉的清潔與熬煮,得先把葉子的苦澀味逼出才能進行製作。另外,粽子的內餡也相當講究,尤其是豬肉,一定要選用山上飼養的黑豬才行,當然粽子是否Q軟香氣四溢,就和火侯控制有相當大的關係,其夫婿吳聰義就是負責生火起灶的品質掌控者,郭家三人就是依此分工各司其職,才又在山城讓山豬耳粽飄香,現在年關逼近,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屋簷上的煙囪總是白煙嬝嬝。
↧
January 28, 2015,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這裡是嘉義市啟明路和公園路口的空地,清晨除了上班上學的忙碌過客之外,還有一大群鴿子、麻雀和八哥來這裡覓食,一般的用路人,通常對這幅畫面沒有太多反應,但是卻有一名薛姓市民,只要騎車經過這裡,鳥群就會蜂擁跟著她的路線飛翔,真的非常神奇,難怪大家都稱她是嘉義鳥阿姨。
有一些市民看到薛小姐的特異功能,還買來飼料想要收買鳥群,但是賠了飼料之後,大都無功而返。城市鳥居,是城市開發之後改變了鳥類的棲息環境所致,薛小姐有緣和這群自由的天使結為好友,羨煞不少嘉義市民,但是禽類病毒正鋪天蓋地的襲擊台灣,愛護動物雖然是良善的行為,但是保護自己卻也是不可輕忽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