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7,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在山區已經存在百年的綠籌梯田,是經由手工利用砌石工法,一塊一塊堆砌而成,穿梭在田間的坡道汗路,也是運用石塊或石板連結成綿延通道。很多山區聚落的傳統家屋建築,全是就地取材而來,舉凡木材和石材,都是山區取之不盡的天然材質,其中以堅硬的石板最為居民所愛。但這些重達百噸的大石塊,若無匠師神奇的工法開鑿,是難以成事的。
在烈日下搏鬥頑石的老師傅,抵擋不了炙熱的陽光,早已經手酸腳麻,年輕人雖然即刻接手,但仍然欠缺老練的技術,此時,分工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一敲一槌一鑿一塞的傳統技法,是師傅們一代傳承一代的謀生技能,如今,老師傅們逐漸凋零,再過數十寒秋,這敲打的聲音,將可能永遠消失在這塊土地上。
嘉義縣番路鄉公興村位於阿里山公路沿線,腹地相當廣闊,由於聚落處於山巒之間,百年來,居民均以務農維生,其中竹子、竹筍產業是聚落主要經濟來源,筍子是一年才收成一次的作物,很多居民選擇採藤、打石為副業,利用農閒時期外出打工,這種倚靠勞力與技巧的工作,確實為50年代的年輕人提供了額外的收入,因此在山區很多人都會這項技巧,但隨著時空改變,「打石」師傅不再吃香,很多打石工具更早已束之高閣,老師傅也逐漸凋零,所幸;公興社區發展協會發起「風華再現」活動,請出各領域的耆老們重出江湖,目的是希望透過老人家的傳承,讓公興的風華再現。
↧
August 20, 2013, 12:00 am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梅山鄉圳南村,有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都栽種蓮霧,由於氣候與緯度的契合,這裡的蓮霧品質極為優良,連大陸的水果商都慕名前來收購,圳南村長陳良湖栽種蓮霧超過30年,目前正進入採收期,其果園一株已經採收完畢的果樹,卻又在一條枝幹上長出一粒果實,令人納悶的是,這粒果實的底部,竟然同時長出新葉,形成「果包葉」的特殊景象,陳良湖說,我種了30年蓮霧,從來沒見過這種現象,自己也感到相當訝異,不過這粒變體蓮霧已經遭到果蠅襲擊,可能過幾天就會掉果。
↧
↧
August 20,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農政單位萬萬沒有想到,會因為「生態保育」而延伸出一種特殊的行業,那就是在職業欄中找不到的「趕猴人」。嘉義縣梅山鄉公所,近日為了減少鄉內農作物,因為獼猴採食造成損失,特別招考二名「趕猴人」,成為全縣獨一無二的特殊職業,他們也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重點是;在這一望無際的高山峻嶺,獼猴群來無影去無蹤,人工驅趕猴群,到底有多大的效能,還有待後續的觀察。
梅山鄉公所農業課長蔡和順指出:梅山鄉地理位置狹長,農民以栽種檳榔為大宗,面積廣達1.500公頃、茶葉約1.200公頃、蓮霧140公頃、甜柿60公頃、竹筍約300公頃,每年遭台灣獼猴偷襲啃食破壞的農業損失幾近億元新台幣,公所承受農民投訴的壓力越來越大。為顧及農民生計與生態保育,並防止農民「動用私刑」捕殺猴群,公所經現場會勘並參酌日本獼猴防治經驗,認為以人工驅趕方式,是目前比較適合的有效防治方法,梅山「趕猴人」已經上工,成效如何大家都在看。
記者實地跟隨「趕猴人」深入梅山鄉圳南村,實際觀察驅猴方式與成效發現,擔任驅猴工作的黃文相、簡宏謀是梅山當地人,對地理環境與獼猴出沒路徑熟悉,他們利用沖天炮的巨大響聲,驅趕猴群遠離農作,乍看之下,猴群似乎因為懼怕而短時間竄入林間。但圳南村長陳良湖卻不以為然,他說;一旦驅猴人離開之後,猴群便又在清晨和黃昏出沒,效果相當有效,陳村長還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和理論,他表示,即便巨大的響聲,把梅山境內的猴群趕出,它們勢必往竹崎鄉、番路鄉、中埔鄉等境內另起爐灶,屆時,鄰近鄉民勢必提出抗議,事情依舊沒有解決,陳村長認為台灣獼猴保育的政策,已經到了非檢討不可的地步了。
↧
August 25,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潭美颱風來襲,雖然沒有給南部地區帶來致命的災難,但是強大的雨勢在山區狂下,雨水夾雜著滾滾泥砂,從大阿里山區的幾條野溪匯入八掌溪,也形成一幕驚滔駭浪的畫面,這是繼八八風災後再一次呈現的特殊景觀。
不小的雨量,野溪往往也難以承受如此急促的水流,宣洩不了的溪水,便自然而然地往道路流竄,位於嘉義縣梅山鄉的115縣道便發生這樣的狀況,潭美過後一幕感人的畫面也在這裡形成,村子裡獨居的楊連成老先生,潭美過後的清晨,便拿著掃把沿路清掃落葉,疏通排水孔,為的是大家行的安全。小人物的貢獻與付出,營造出台灣街頭巷尾特有的軟實力,因為有他們的風雨無阻,讓這塊土地更顯溫馨。
↧
August 26,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中埔國民小學,有悠久的校史,校園綠樹蒼鬱,生態多樣,是附近社區居民晨間運動的好去處,一群太極拳的愛好者選擇這裡練功,也有熱中槌球的長者,運用校園綠地揪團練習,這是友善校園的象徵。
遺憾的是,這所小學也潛藏危機,學校有二套兒童遊樂設施,其中籃球邊的一套兒童遊樂器材,從外觀檢視,設置的時間已經相當久遠,木質部分多已腐朽傾斜,鐵質部分處處鏽蝕,螺絲裸露,鐵片外移,學童一旦碰觸,相當危險,學校何以任其荒廢在此,實在令人納悶。暑假期間,學校人力不足,是共通的問題,落葉滿地,校園因此顯得荒蕪,花盆裡的植栽多數也隨著暑假無人管理而漸漸枯萎,美麗的廊道也因此失色,這或許是縣教育局必須共同關心的大事。
學校位處山城,為了讓學童對於水生植物有更多的認識,校方也開闢了水生植物生態觀察區,但景象一樣讓人失望,除了一池蓮花和一池輪傘草之外,其他各池則空空如也,這恐怕就不是一句暑假人手不夠就可以帶過的,基於教育的理念,生態觀察區是需要長時間經營管理的。記者另外也發現,學校對於廁所的管理也未善盡職責,一間殘障專用廁所成了打掃用具的儲藏空間,而且髒亂不勘,顯然這所山區小學的管理是有檢討改進的必要。
↧
↧
August 28,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林世豐趁著暑假結束前,帶著家人旅遊阿里山,也趁機宣揚反核理念,不但愉快暢遊山林,也成功走入人群訴說非核家園的重要,更成功教育孩子熱愛自己的土地,他們的勇氣與堅持,也贏得路人和遊客的支持。
在台中市和平區從事自然農法耕作的林世豐、龔貽君夫婦,長期從事有機農作,是著名的秀明農耕農夫,現在兩夫妻還多了的頭銜,那就是「反核人士」,他們不但喊口號,還帶著孩子具體實踐,兩夫妻自製反核旗子走到哪裡反到哪裡,8月27日一家人來到奮起湖車站吶喊反核,引來很多遊客眼光,更有一些反核同好也加入他們的行列,讓兩夫妻備感溫馨不再寂寞。林世豐一家人除了在奮起湖車站和老街訴求理念外,也拜訪了奮起湖大飯店董事長林金坤,除了獲得林董的支持外,林董為了讚揚他們家人的勇氣,還招待他們品嘗鐵路便當。
↧
August 29,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用手工洗衣服不希奇,但是利用巨石鑿成圓形洗衣槽恐怕就不多見,尤其這種手工浣衣的鏡頭,竟然在傳承百年之後還存在社區的家屋庭院,有趣的是婦女們還沿用無患子為天然洗滌劑,畫面恍惚又回到了50年代。
溪邊浣衣,是台灣農業社會常見的場景,但隨著溪流河床的水流改變,以及電器產品的問世,婦女在溪邊洗衣服的畫面也逐漸消失。安靖社區利用硬石塊,打造圓形洗衣槽洗衣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令人驚豔的是;百年後竟然還有現代婦女願意捨棄洗衣機,蹲在石槽前洗衣服,她們還延續了老祖先的環保智慧,每年的這個時節,都會撿拾無患子的種子曬乾備用,有時洗衣服有時洗頭髮,不但環保還節省了不少的水費和電費,真是一舉數得,連孩子們都感染了這樣的氣息。
黃溥富家的洗衣槽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是曾祖父輩所打造的,一直沿用到祖母、母親至妻子的手上,洗過無數的衣褲,這座洗衣槽也因為使用頻繁,其中心位置的洗衣板,已經有磨損凹陷的現象。黃溥富說,安靖地區屬低海拔丘陵地形,到處都是石頭,先人便就地取材,以硬石塊打造洗衣槽,安置在家屋空地,方便婦女浣衣,其另外一個原因是安靖屬於散居型聚落,家屋往往距離野溪有一段路程,婦女要到溪邊洗衣服很不方便,依此才會有洗衣槽的概念發想。安靖聚落是一座民風純樸的閩南村落,梁家慈嫁來十幾年,也學會了這裡勤儉的生活步調。
↧
August 29, 2013, 12:00 am
康芮颱風來襲,獅子頭聚落遇50年來大洪災(文字稿整理中)
↧
August 29,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康芮從氣象的專業分列,是屬於輕度颱風的類型,但其所帶來的雨量,卻是南部民眾所感到驚訝的,其登陸台灣的剎那,嘉義市即陷入水鄉澤國,8月28日下午大約二點的時段,博愛路、自由路口、北興街路段,在不到30分鐘的短暫時刻裡,地下排水系統即無法承受,路面隨即陷入水鄉,沿路商家來不及防備,個個手忙腳亂,路邊機車和小客車岌岌可危。氣候的改變,越來越讓人難以捉摸,也越來越讓人難以預料,民眾的防災意識也應該隨之提升才是。
↧
↧
August 30,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急促降下的豪大雨,在清晨四點到八點之間,灌滿嘉義中埔、竹崎、梅山等地的農田與產業道路,部分野溪來不及宣洩,雨水直接倒入農田和產業道路,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上游山區順著支流流入赤蘭溪的雨水,導致溪水在短時間之內暴漲,並且越過堤防灌入農田,場面相當怵目驚心,滾滾濁水顯示山區土石泥砂被大量帶入溪流,這是國土保安必須重視的問題。
8月30日上午,嘉義地區雨勢稍歇,農友們迫不及待的拿著鋤頭下田巡視,被雨水泡了一整天的農田,雖然水已經漸漸退去,但幼小的瓜苗卻已經夭折,樂觀的農友看不出倦態,反而幽默以待。絲瓜花開的美麗,但是受到長期雨水侵擾的影響,著果率卻相當低,這是農民的無奈,也是靠天吃飯的最佳寫照,如同林先生披著雨衣,等待天晴一般。
↧
August 31,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新港鄉古民村與新庄社區一帶,是傳統的聚落型村落,這裡也是著名的空心菜生產基地,素有「應菜庄(空心菜)之稱」,當康芮颱風解除,菜農們原以為雨勢應該會減緩,不料延續到31日,雨還是繼續下,而且未曾稍歇,菜農們只得冒雨下田採收,否則心血可能付之一炬,眼看不到20公分的空心菜泡在水裡,菜農們是滿臉無奈。
大傘底下,是菜農們這一季汗水的結晶,連續幾天的豪雨毀了他們這一季的收成,田裡滿滿的雨水來不及宣洩,現在只能與天爭時間,趁根葉未腐爛之前能收多少算多少,菜農的悲歌能能體會?葉菜類最怕的就是豪雨的侵蝕,偏偏康芮帶來的雨量又這麼大,更嚴重的是長時間的泡水,菜農張先生說:空心菜在正常的天氣下,大約十五天可以收成,看似短期的收益,但其實不然,因為空心菜的種子,每七十公斤(一石)要價新台幣一萬元,另外肥料農藥價錢也高,種菜其實也是高成本的投資,再加上近幾年台灣氣候不穩定,菜農的收益是越來越薄了。
所謂菜金菜土,不到田間來,不和老農們聊聊,是很難體會那種情境的,下雨的這幾天,市場裡的葉菜類價格翻了好幾番,可是受益的卻不在菜農身上,頂著雨水夾雜著汗水的卻是這群辛苦的田間共應者,台灣農產的運銷早就為人所詬病,希望「菜蟲」別在出沒鄉間危害菜價了。
↧
September 1,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向來注重環保衛生的中埔鄉鹽館村,31日上午,趁著雨勢較小,村長林炳梧透過各鄰鄰長,廣邀社區志工一同參與社區主要道路的清掃整理工作,以清除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病媒蚊生長環境,林村長說:康芮帶來的大雨,形成很多小水潭,如果不加以清除,對社區會是很大的危害。鹽館村的環保工作行之有年,在社區志工的配合下,除了道路整潔之外,綠籌環伺,農作生長茂盛,是典型的模範社區,對鄰近村里具有啟發與教育作用。
↧
September 1,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四年前莫拉克風災,曾經遭到土石流侵襲並奪走二條人命的中埔鄉東興村,這一次遭逢康芮颱風,又再一次受到豪雨的影響,慘遭土石流肆虐,位於第三鄰與第四鄰間的凍仔頂山,於30日凌晨,土石突然鬆動,大約有六公頃面積的土石夾雜大量水流,往聚落方向狂洩,幸好土石後來停駐於半山腰,下游幾十戶人家才幸免於難,但聚落水源已經被沖毀,幾天來,村民都以雨水解決民生問題。
東興村海拔約六百公尺,村民以種植檳榔、香蕉維生,聚落留有天然氣井一口,因此又有瓦斯村之稱,約20年前檳榔價格走俏,全村傳統農作和林相幾乎砍伐殆盡,望眼山谷盡是淺根生的檳榔樹,聚落國土保安早就亮起紅燈,四年前的莫拉克風災,不僅造成當地丘陵大面積崩塌,還因此造成二名村民遭到活埋的慘劇。在歷經921大地震及88風災之後,東興村的土層岩塊結構早已鬆動,近年來逢水必崩,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嘉義縣長張花冠與中埔鄉代理鄉長許彰敏,9月1日上午連袂到災區勘災,張縣長承若將盡速責成建設處,優先搶通臨時道路,好讓村民修復水源,解決飲用水的問題。
↧
↧
September 2,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竹崎鄉和平村民鄧崑河住宅,8月29日清晨,因為不敵大量雨水狂下,其家屋庭院被雨水掏空,並呈棋盤式的方式龜裂,之後順著果園方向往下滑動,鄧坤河夫婦就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家園毀於天災,所幸居住了51年的老宅幸免於難,驚心動魄的過程,兩老迄今仍然顫抖。老家有難,其子鄧朝墉請假回家協助父母在殘餘的庭院築起導水磚,希望災情不要再擴大,老夫妻則希望地方政府能盡速搶通產業道路,讓今年的柚子柑橘能順利銷售。
↧
September 4,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辦理阿里山森林鐵路莫拉克風災重建工作,投入新台幣1億3千多萬元經費於阿里山森林鐵路49公里處,位於奮起湖站至多林站間辦理「森林鐵路多林隧道工程」,經施工團隊戮力趲趕下,終於完成隧道開挖貫通,並於102年8月27日下午2點舉行貫通及謝土儀式。林務局局長李桃生並表示該新建隧道長487公尺,為阿里山森林鐵路重要復建工程之一,亦為二件隧道工程之一,今完成隧道貫通實為阿里山森林鐵路於莫拉克風災後重建之重要里程碑。
98 年8月,莫拉克颱風為嘉義阿里山地區帶來逾3,000公釐之降雨量,雨勢驚人,因此重創阿里山山區,導致阿里山森林鐵路多林路段發生約28公頃大崩塌,造成鐵道路基流失、中斷,致使無法通行。該路段經會同專家及技術人員進行現況調查、地質鑽探及災害分析結果,研判地表呈大面積裸露,遇雨容易沖蝕產生整體邊坡滑動,無法沿原線以傳統挖填方式復建,故決定採用改線新建隧道方式,迂迴進入銜接既有森林鐵路35號隧道。
工程於101年7月16日開始鑽挖,開挖方式採新奧工法, 依地質之不同,分別採以機械及鑽炸方式進行開挖 ;相較於以往之傳統工法,具有複合性支撐之特質,允許適當之變形量,除了可節省支撐材料,而且施工方式可彈性調整,兼具經濟性及安全性。因受限於崩積層段常遭遇大型孤石、施工場地狹窄及5月~11月防汛期間颱風、豪雨等不利因素,施工猶如跟時間賽跑,但經全體施工團隊戮力趲趕下,終於在歷時1年多後,於102年7月31日完成隧道貫通,經完成初步安全設施後,特於8月27日辦理貫通及謝土儀式,在行政院重建會張恒裕主任秘書、林務局李桃生局長、嘉義林區管理處廖一光處長、台灣鐵路局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籌備處張錦松處長及當地村長等參與下,一同見證多林隧道貫通歷史性的一刻。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本工程 後續尚有隧道內防水膜及壁體結構襯砌之施工作業需要執行,隧道貫通後,除了對機具、物料運輸均有極大助益,並對於工程如期完工之目標,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全部工程預定於102年11月完工。
↧
September 6,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每年到了竹筍收成的季節,筍農們總是想盡辦法節省人工,節省成本,也因此研發出利用機械吊掛、利用瓦斯、利用大鍋在產地煮熟,再運往加工廠加工銷售,這種高效能的採收方式,也直接淘汰了傳統筍寮的存在價值,50年代以生產麻竹筍聞名的公興社區,為了再造傳統農村風華,日前特別邀請聚落耆老和年輕人,重拾筍寮搭建技能,傳承農村底蘊。
公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旭智表示:番路地區早年以麻竹筍、桂竹筍、石篙筍為主要生產農作,後來由於檳榔價格飛漲,村民一窩蜂改種檳榔,之後又改種茶葉,竹筍因而成為農地得邊緣產物,原本建於竹林間的筍寮和筍灶也隨之傾倒淹沒於荒草中,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筍寮」已經毫無概念,為了傳承老祖先的智慧,社區因此發起再造筍寮的呼聲,希望藉由老少傳承,能夠再造社區風華。
↧
September 7,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城隍廟是國定三級古蹟,向來是諸羅人的信仰中心,今年農曆八月一日,廟方特別舉辦一場睽違50年的宗教盛事,那便是從嘉義人記憶中逐漸退去的「城隍夜巡」,活動內容;是城隍爺夜巡勸導或補捉鬼門關閉後,那些調皮或故意留在陽間的孤魂野鬼,繞境隊伍沿著諸羅東、西、南、北四座古城門遺址巡捕,路程約10.5公里,這次活動重現捕快、囚犯押解等場景,是50年來的首次。
夜巡活動由市長黃敏惠扶轎起駕揭開序幕,繞境隊伍綿延幾百公尺,街道擠滿人潮,為的是要一睹城隍爺的兵將押解孤魂野鬼的難得畫面,其中最吸睛的是一對鎮廟超過百年的鬼頭刀。
宗教具有勸人向善的正面意義,廟會活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與傳承的使命,一項失落將近半世紀的城隍夜巡,能在廟方的積極運作下重現城廓,這是諸羅古城宗教界的一大盛事,所有信徒與鄉親都期盼活動可以持續舉行。
↧
↧
September 7,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為關心在地獨居老人,嘉義後備指揮部大林鎮後備軍人輔導中心9月7日上午9點,邀請華山、創世基金會的12位長輩,騎三輪車逛大林,甜蜜出遊,大林鎮的青溪夥伴們,則權充了阿嬤們一日的情人,大林鎮長黃貞瑜更是一路陪伴,場面相當溫馨感人。
當天大林鎮後備軍人輔導中心青溪弟兄擔任「一日情人」,騎著三輪車隊載著阿嬤遊街欣賞大林風光,途經五、六0年代聲色繁華的萬國戲院、目前最夯的「MY DARING」婚紗拍照景點等。嘉義後備指揮部大林鎮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顏銘儀說:「希望青溪弟兄在工作之餘,能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讓中心能為公益盡一份力,並永續支持。另外,也將預計於9月8日上午在大林國小所舉辦的「騎愛大林 幸福獨老」單車踩街暨助老園遊會,邀請社會大眾關心厝邊老人,一起共襄盛舉。華山基金會也特別感謝松錳自行車全力提供整場三輪車的協助,游老闆說:「一己之力能做到的事,絶不推辭!」
↧
September 8,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假日,孩子們都在做甚麼呢?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碌,或者是經濟狀況不佳,任由孩子成群結黨飆車、泡網咖、混夜店,比較好的是守在家裡的電視機前面,或者是關在房裡敲鍵盤,如此一來,親子關係變得疏離,孩子的成長過程變得空洞乏味。在嘉義縣中埔鄉開設音樂教室的李芳如老師,就利用假日帶著孩子們到嘉檳文化館前的廣場,讓這群學音樂的青少年展現所學,與民眾近距離接觸,縱然站上舞台的架式仍然羞澀,但是他們已經成功邁出第一步,雖然緊張,但是也贏得台下熱烈的掌聲。
李芳如老師說,教孩子音樂,不能只是在教室裡面敲敲打打,應該把孩子帶進人群,學習用音樂串聯人際關係,用自己的專長培養自信,雖然大部分的同學是第一次上台,但卻成功體悟自信的要素,學音樂的孩子沒有時間變壞。家長羅聖蘭說,孩子隨著音樂素養和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展演機會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膽識,是非常好的室外訓練。喜歡表演的邱紀宏也指出,學音樂給他最大的收穫是「自信」。
↧
September 9, 2013, 12:00 am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為了爭取原鄉重建的阿里山鄉來吉部落受災戶,從爭取、抗議、陳情、環評、行政等作業,他們歷經了艱辛的心路歷程,災民們曾經熬過以淚洗面的辛酸,也熬過逢災必撤的顛沛歲月,就這麼一來一往的與公部門奮戰了四年。
四年來,族人的足跡也踏過監察院,上書監察委員,尋求青天大老爺的協助,為的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那便是守護家園。在歷經一場又一場,一遍又一遍的勘查之後,來吉永久屋的興建基地,終於塵埃落定在152林班地。日前,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主任秘書張恒裕,親臨152基地,確實了解基地整建進度,張主秘的到訪,給了族人更深的信心與期待。
來吉152基地,是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最後一塊基地,目前已經整地完成,預計今年的10月19日開工興建,明年汛期前完成,但是張恒裕也不諱言;由於基地遠在來吉,連外道路狹隘,路況也不佳,要趕在汛期前完成,的確是有一定的困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