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濡 紀錄報導
一隻土撥鼠(台灣鼴鼠),落難在涵洞裡了嗎?記者日前途經嘉義縣番路鄉一處產業道路,無意間發現一隻俗稱「悶鼠」的台灣鼴鼠,正在深約四十公尺高的一處山溝排水涵洞,奮力地往上爬,但卻屢戰屢敗,牠是體力不支嗎?
事情可能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喔!根據資料記載,台灣鼴鼠因為長年生活在地下,牠的眼晴早就已經已退化了,但活動力卻仍然相當迅速,警覺性也非常高,常常在夜間活動,因此不容易發現到牠。或許就是因為視力不良的緣故吧,他才會誤闖涵洞,卻又爬不出高牆,這種夜行性的動物,要發現他的行蹤,還真是不容易。
台灣鼴鼠又稱悶鼠或穿地鼠,是台灣特有亞種哺乳類。分布在平地到海拔約3000公尺的山區,以低海拔山區及開墾地 最為普遍。台灣鼴鼠是夜行穴居性動物,以土壤中的蚯蚓、蠕蟲、小型兩生類與爬蟲類為食物。台灣鼴鼠遍佈於農地,是農人頭痛的對象,因為他們在旱田的表土層活動時,往往把阻礙鑽洞的農作物根部咬斷,而且他們也會採食地下莖或塊根。因此在菜園、竹林、菓園或玉米田裡,多半都可以見到鼴鼠在地下縱橫穿梭,所造成的長條狀隆起坑道痕跡,它可以說是人類農耕活動所伴隨的一種指標動物。
這隻被誤認為是落難的悶鼠,後來終於在涵洞底部找到他最熟悉的土表,不到兩下子,他便撥開亂石層,往地底挖掘地道,快樂地回到他熟悉的環境,大自然的無窮生命力,實在讓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