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PeoPo 公民新聞
Viewing all 4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阿里山森鐵系列(34)千呼萬喚駛出來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阿里山森林鐵路98年受莫拉克颱風豪雨重創,造成多處路基流失、隧道損壞及邊坡坡體滑動等現象,大小災害計421處,導致森林鐵路停駛。林務局為阿里山森林鐵路重建工作,經報請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核撥新台幣10億元經費,規劃辦理17件復建工程,採3階段復建、復駛。

第1階段復建工程於99年3月24日完成,99年6月19日復駛。並於12月19日恢復嘉義至竹崎平地線營運。第2階段竹崎至奮起湖段復建工程於100年8月30日完成,嗣後由於路線所需進行整備及缺少人力,於101年10月起陸續增補人員、進用訓練及完成路線整備後,報請交通部於102年3月25~26日、7月24~25日及12月16~17日進行復駛前檢查,經完成應改善事項並報經交通部審查同意,於今(27)日辦理通車復駛活動,1月28日起正式營運。

嘉義林區管理處處長廖一光表示,阿里山森林鐵路為臺灣珍貴文化資產,為使永續動態保存,且基於行政一體,林務局與臺鐵局於102年4月26日簽訂行政契約,自102年5月1日起,由林務局委請臺鐵局協助營運,並以105年營運管理主體轉換為目標。而臺鐵局為協助營運阿里山森林鐵路,於103年1月10日成立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負責處理相關森林鐵路營運業務。

阿里山森林鐵路雖已委請臺鐵局協助營運,惟營運相關費用仍由林務局編列基金預算支應,復建工程亦持續由林務局辦理。目前第3階段奮起湖至神木段復建工程,已完工6件,施工中工程尚有3件待完成,其中森林鐵路49k+780~50k+100路基修復工程(多林隧道),因災害崩塌面積高達28公頃,地質條件複雜,經審慎調查規劃新建隧道487公尺,且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工程規模艱鉅及困難度高,已於102年7月31日完成隧道貫通,目前實際進度92.27%,預定於103年3月完工。另外,森林鐵路60k+550~61k+450路基修復工程(屏遮那隧道)災害崩塌面積高達130公頃,地質條件複雜,經審慎調查規劃新建隧道1,165公尺,且因地處偏遠、鐵路單線施工,工程規模艱鉅及困難度高,目前實際進度48.99%,預定於103年10月完成。

嘉義林區管理處處長廖一光表示,阿里山森林鐵路在全部復建工程完成後,將與臺鐵局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配合,戮力進行路線、車輛及人員招募與訓練之整備作業,務使阿里山森林鐵路儘早達成本線「嘉義至阿里山」全線復駛之目標。


 


阿兜ㄚ(Teleki Aidan)獨輪勇闖美麗島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這位技術熟練,身材高挑的獨輪車手,是來自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Teleki Aidan,1月26日他帶著鍾愛的獨輪車,隻身飛抵台灣,目的是要會晤他在臉書上認識的台灣車手邱俊傑,一來切磋獨輪車技巧,二來享受台灣風情與美食,他的到訪,也豐富了接待家庭邱幸舉一家的除夕團圓氛圍。

這位英挺的匈牙利青年(Teleki Aidan),今年剛從高中畢業準備上大學,他小學六年級開始接觸獨輪車,從此愛上這一項運動,這位皮膚白皙的匈牙利小子,不只騎車技術好,他也拍得一手好影片,把自己的心得放在網路與世界各地的同好分享,目前就讀嘉義高工的邱俊傑,便是因此與他結緣,這一趟台灣之行,對二位年輕的獨輪車手,都有滿滿的收穫。邱俊傑的父親邱幸舉,也是台灣著名的獨輪車教練,他說Teleki Aidan無論在極限、花式、競速、長程或平地花式的技巧都相當純熟,這一次來台灣切磋技術,對年輕車手是一項難得得交流。

邱幸舉一家人,為了豐富Teleki Aidan的行程,不只安排北、中、南的台灣車手,與Teleki Aidan見面,還安排一連串的公路行程,和空曠場域讓他盡情發揮才能,邱家的貼心,不只豐富Teleki Aidan的行程,也成功推展了國民外交。除夕當天,邱家阿嬤下午二點就開始準備晚餐,要好好款待這一位外國朋友,阿公邱金源還露了一句英語,讓Aidan大感意外,這也是Aidan第一次體驗華人的年節氣氛。


 

畢業58年後的同學會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一場睽違58年的國小同學會,大年初三在嘉義縣水上鄉寶貝王國幼稚園舉行,活動召集人黃昭夫表示:這是水上國小第11屆畢業生,離開校園近一甲子的第二次同學會,雖然部分同學未能出席,但活動仍然充滿溫馨,勾起很多童年回憶,有些同學更是三代同堂參與盛會,共同編織父母的兒時記憶。

參與盛會的同學們,雖然都已經白髮蒼蒼,但很多校園趣事和課堂嬉鬧的笑聲,頓時又湧進了同學們的腦海之中,人生短短數十寒暑,能在半世紀之後重回校園聚首,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環保爺爺黃昭夫(1)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這一棟樸素無華的建築,庭院角落盡是以環保回收製成的風車裝飾,這裡是著名環保爺爺黃昭夫的宅第,也是他環保創作30年的工作室。自從黃昭夫從事環保玩具創作之後,黃家已經二代沒買過玩具了。為了推廣環保,黃昭夫不時在工作室埋頭創作,30年來,他更走過台灣全島和澎湖離島,宣導環保的重要,他更絞盡腦汁設計環保科學玩具,為的是提升回收資源的利用價值,其執著與毅力,實在讓人讚嘆。

黃昭夫從水上鄉大崙國小土溝分校主任的職位退休之後,從事環保公益教學和推廣更是不遺餘力,妻子林勝華對於他如癡如狂的環保科學玩具創作,非但不曾阻止,還不時從旁協助,有時幫忙收集寶特瓶,有時整理雜亂的工作室,目的就是希望先生能專注於環保玩具的研發。黃昭夫從教職退休,其對網路資訊有一定的能力,因此他也善用網路資源從事理念推廣,獲得不少的迴響,這學期他更獲聘在嘉義市社區大學開課,希望培育更多的環保種子教師。

環保爺爺黃昭夫(2)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黃昭夫和妻子林勝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為了落實環保概念,他們把環保議題納入課程編排,並且透過環保科學玩具,讓師生從遊戲中學習環保,也從遊戲中學習科學,而這一些環保科學玩具的製作,也都由黃昭夫一手打造完成,師生們開學第一天就玩瘋了。黃昭夫善用環保資材和科學原理,成功擄獲這群孩子的學習動力,也成功奠定環保種子的成長,他以70歲高齡落實每一句環保口號,才真的是讓人尊敬與佩服。

抗癌歌手陳宗志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南二高東山服務區,喧嚷的人潮,依然迴盪著濃濃的年節氛圍,遠處傳來陣陣琴韻,那是抗癌歌手陳宗志的巧手與輕柔的歌聲似水般結合的感動,15前,陳宗志動刀切除腫瘤,15年來,他用歌聲征服自己,也感動旁人,往後,他還要用歌聲征服人生。

陳宗志早年從事業務工作,為了業績,長時間交際應酬,平常菸酒檳榔不離身,即使口腔發生病變,他還是漫不經心,直到醫生提出致命警告,他才在15年前開刀切除腫瘤,從小喜歡唱歌的他,心想萬一必須接受化學治療,那不只是顏面傷殘而已,恐怕連唱歌生涯也要一併葬送。還好陳宗志向來樂觀,他辭去工作之後,一邊想病一邊開啟有機商店,但是最後,陳宗志仍然選擇他最愛的音樂,他說:這輩子注定與音樂相隨,自娛娛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即使浪跡天涯,他仍樂觀以對,一場病給了陳宗志無情的打擊,卻也啟開了他另一扇淡泊去多彩的窗,他的故事,將繼續在服務區優美的迴盪著。

毅力與耐力,通常是克服障礙邁向成功的座右銘,陳宗志從菸、酒、檳榔為伍的人生,掉進谷底深淵,再從滿布荊棘的山谷奮力征服崎嶇不平的來時路,他的勇敢拯救了自己,也給了相同遭遇的病友無窮的希望。

隔山打牛?治療腦瘤不開刀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醫療資源貧瘠,一直是雲嘉地區民眾的夢魘。每當遇到急重症問題,往往必須北至彰化、臺中、南至高雄、台南等地才有大型醫學中心能夠救治。臺中榮總李三剛院長過去曾於嘉義分院服務,期間深感雲嘉地區民眾奔波求醫之辛勞,現積極推動支援分院的醫療業務,不僅是硬體設備的更新擴充、即日起,醫學中心堅強的醫師陣容全面進駐嘉義分院,更成立雲嘉南地區首座「加馬刀治療中心」,尖端高階醫療儀器進駐,造福在地民眾,以後求診無須再舟車勞頓。

臺中榮總院長李三剛表示,從民國99年總院擴大支援嘉義分院以來,累計有22個科別,超過50名以上醫師支援分院醫療,強化醫師陣容。此次嘉義分院成立雲嘉南地區首座加馬刀治療中心,並由臺中榮總神經外科沈炯祺、孫銘希、潘宏川醫師每週三、五進駐嘉義分院服務,相信將大大提升嘉義地區醫療品質。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於12日上午由輔導會主任委員董翔龍、臺中榮總李三剛院長及嘉義分院鄭紹宇院長一同為「核子醫學科」及雲嘉首座「加馬刀治療中心」接牌啟用。

經過了多年的籌畫,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為服務雲嘉地區民眾,特成立「核子醫學科」,核醫造影與核醫治療的臨床應用,可分為:骨骼掃描、心臟功能評估、心臟血流灌注掃描、肺臟血流灌注及通氣掃描、腦血流灌注掃描、腎臟功能及腎臟掃描、甲狀腺攝取率及掃描、甲狀腺癌術後偵測掃描、甲狀腺疾病之放射性碘治療、副甲狀腺掃描、腸胃道掃描、腫瘤與炎症掃描等。臺中榮總核醫科林萬鈺主任表示,從前嘉義分院的求診民眾如須進行更深入的核醫相關檢查,往往須轉院。現不僅添購設備外,更由總院經驗豐富的醫師及技術人員前往分院交流,提供在地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目前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所購置的單光子融合電腦斷層檢查儀,不僅能提供單光子斷層掃瞄,並可以施行低劑量定位型電腦斷層影像,可以提供三度空間之切面影像,包含橫向、冠狀與史狀切面,以利於深部微小病灶之診斷。

腦瘤不用開刀就可以治癒?「隔山打牛」利用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病人戴上立體定位儀後,躺在治療床上,不必全身麻醉,不必劃開頭皮打開顱骨,經加馬刀精準的照射,使腫瘤不再成長,甚至能縮小到幾乎看不到。嘉義分院神經外科蔡孟洋醫師表示,以前這類患者往往須轉至總院進行評估與治療,現在嘉義分院除了擁有設備外,更擁有中榮與北榮的堅強醫師陣容,在地民眾無須再舟車勞頓。嘉義分院鄭紹宇院長表示,加馬刀治療小組成員包括來自中榮,北榮的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群,中榮與北榮累計有超過6500例治療經驗,由熟稔各類治療方式的醫師們群心群力來為病患設計最佳的治療計劃,給予最適當的劑量,病人能得到圓滿的治療結果。
蔡孟洋醫師表示,只要各種邊緣清楚且直徑小於三公分、體積小於十五西西的腦瘤,都可以運用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術治療。對於直徑超過三公分的腫瘤,若無法以傳統手術完全移除,可先手術將腫瘤體積變小,再接受加馬刀,都有不錯的效果。全球接受加馬刀治療的病例中,先天性腦動脈畸形是一大適應症,腦瘤中包括聽神經瘤、腦下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轉移性腦瘤等也都是適應症。
放射手術治療腦瘤的目標在於使腫瘤萎縮,長期不再長大;其控制腫瘤長大的機轉到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可能與腫瘤細胞凋亡及破壞供應腫瘤的血管有關;只要腦瘤不長大,不引起腦壓增高,不壓迫腦內其他正常部份,則病人就可把腦瘤當成身上的痣一樣,與之和平共存一輩子,而不需要冒大風險接受開顱手術,這是現代人應具有的一種醫療觀念。

加馬刀放射手術對良性腫瘤長期的控制率約達90%~95%;至於惡性腫瘤,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和國外的報告,加馬刀對轉移性腦瘤,尤其位於腦深部的單一轉移癌,效果甚佳;過去對轉移性腦瘤的標準治療是以全腦照射二至三個星期,加馬刀則只需一天的時間就完成這個療程;若碰到未來腦其他部位有新病灶出現,同樣的療程可輕鬆的再進行一次,使病人在已經受原發癌侵蝕的有限生命中,不再勞苦奔波,不用忍受開顱摘瘤之苦,放射手術不僅可延長其存活率,並可改善其生活品質,成績相當好。對於其他惡性膠質瘤,通常加馬刀可做輔助治療用;譬如說病人先接受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殘餘部分再用加馬刀做補強治療;或是腫瘤經傳統放射治療後再發,再發的腫瘤用加馬刀做救援治療。加馬刀對於腦原發低惡度的膠質瘤,因為它的邊緣較確定,治療成效頗佳,可使病患達到相當長期的存活。

惜命 就把小綠綠戒了吧!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滿山遍野的檳榔樹,是台灣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區,特有的農村景象,民國70、80年代的檳榔價格是黃金時期,產地價格曾經飆漲到每粒十元,一度有綠色黃金的稱號,檳榔也是南部民眾婚喪喜慶不可或缺的聖品,但檳榔會造成口腔病變,確也是不爭的事實,據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邱于容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口腔癌患者,有九成是檳榔家族成員,具有長期咀嚼檳榔習慣,患者的年齡層則分布在中年階段為多。

檳榔顆粒會危害身體健康,其淺根性的植株特性,對水土保持也具有相當殺傷力,因為伐木種植檳榔樹而引發的土石流也屢見不鮮,莫拉克風災之後,政府大力掃蕩非法濫墾,林務局更是大刀闊斧查察占用林地,並推出「違法濫墾、濫建地區鼓勵人民配合返還林地拆除濫墾、濫建執行計畫」處理對象為占用10年以上,1公頃核發20萬元,超過1公頃者,每公頃核發5萬元,最多以3公頃為限,屬低收入戶並加發特別救助金10萬元;10年以內者,逕以刑事訴訟處理。

嘉義林管處表示,收回無權占有之林地,對於林地管理機關是一沉重的壓力,除花費行政成本甚高,如遇到抗爭更需付出鉅大社會成本,此項計畫可提前解決無權占有林地之問題,早日收回更新造林,提升國土保安功能。林業,是千秋萬世的志業,面對國土的破碎與威脅,森林是保護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鼓勵占墾(建)林地者應配合此項專案計畫,翻轉危脆的國土,重現蓊鬱的福爾摩莎!


 


寺廟工藝之美 門神彩繪篇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寺廟彩繪,是台灣特有的宗教藝術,這門文化資產長期倚靠知名畫師傳承,如早期的前輩潘麗水、嚴錕興、李松濱等大師,後期則有嘉義的林仁和(劍峰)、黃東益、台南的蔡慶輝等後起之秀,但林仁和等師傅也漸入耳順之年,然迄今依舊門下無徒,人才的青黃不接,寺廟彩繪已經出現斷層,林仁和等人擔憂這項台灣特有的文化資產恐後繼無人,他呼籲教育部門應積極從藝術科班尋找優秀學生,與民間彩繪師合作,培養下一世紀的寺廟彩繪人才。

林仁和的父親是漢學老師,也寫得一手好書法,他自幼喜歡畫畫,整天在父親跟前耳濡目染,自然浸染在藝術的氛圍裡,上了國小又巧遇一位外省籍的書法老師而練就一手好字,國中時代,他幸運碰到一位甫從藝專畢業的美術老師,也因此進了美術特別班,打下穩固基礎,但可惜的是林仁和國中畢業之後,由於父親生病而無法升學,進入藝專就讀的希望因而落空,離開學校後,他為了分擔家計,先到廣告公司製作招牌,但這樣的日子並非林仁和想要的。30餘年前,一次的因緣聚會,林仁和踏入寺廟彩繪的領域,在前輩的提攜下,他開始了寺廟彩繪創作,細膩的工筆與巧思,讓他很快在這個領域發揮所長,其足跡踏遍台灣各地,是台灣寺廟彩繪少數傳人之一。

林仁和在學習民俗寺廟彩繪中,受過彩繪大師潘麗水老師及蔡草如老師指點,學習到傳統彩繪中人物造型技藝、花鳥技藝。並於與泥塑剪黏大師江清露老師合作過大型寺廟泥塑壁堵,從中學習的古典泥塑配法、配色技術。在寺廟彩繪工作時,認識詩會長者─黃秀峰老師及李茂鐘老師指導,對詩聯有所認識。當兵期間負責大報製作,並研習水墨畫技巧,曾獲獎藍天美展。並於1989 ~ 2000年間受聘至日本擔任橫濱中華街關帝廟彩繪工作及中華街牌樓、與中國式餐廳彩繪負責人。早期擔任寺廟彩繪工程專業畫師,作品遍佈全省各地,從事石片畫稿及石堵設計與其跤趾陶設計稿。

 

攝櫻季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擴大行銷大阿里山觀光旅遊,於2月17日,辦理戀戀阿里山~頂石棹昭和櫻攝影活動,由阿管處同仁、替代役及鄒族解說志工,分別穿著和服、鄒族服裝以及亮麗的禮服充當模特兒,因為初次擔任模特兒,面對鏡頭雖有害羞及生澀的表情,但在指導員的協助下,所表現出的風姿仍不亞於專業模特兒的水準,將山景及昭和櫻襯托得美不勝收。本次活動吸引了近百位攝影愛好者,爭相取景搶拍,阿管處期盼能藉由此一活動,成功行銷頂石棹景點、茶區及櫻花專區,阿里山地區山櫻、昭和櫻、霧社白櫻…等也相繼綻放,粧點阿里山沿線地區,歡迎全國遊客攜家帶眷一起來阿里山(頂石棹社區)賞花。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花季提前,今年阿里山花季訂於 3月10日開跑,比往年提前5天。事實上,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諸多花卉也早已悄悄綻放。山櫻花、琉球山櫻花、海芋、小雛菊、金毛杜鵑等花木爭妍比美。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為服務早春上山賞花遊客,將於 103年3月8日(六)起即提前提供遊樂區外免費接駁車,供賞花遊客停車接駁服務。

在20世紀初期,日本人為了採取阿里山的珍貴的檜木資源而建造了阿里山森林鐵路,同時也將日本的吉野、八重櫻及其他各具風韻的櫻花引進阿里山,自民國陸零年代起,每年3-4月間名聞遐邇的「阿里山花季」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朝聖。阿里山的櫻花依照開放的時序,由寒緋櫻、琉球山櫻花、霧社櫻及千島櫻拉開序幕,接著花季的主角、粉白色的染井吉野櫻大放異彩,星型的大島櫻為單瓣櫻花之尾聲,3月底重瓣櫻花接續登場,有枝垂櫻、高砂櫻、普賢象櫻、關山櫻、紅華、麒麟櫻、五所櫻、一葉櫻、鬱金、萬里香等爭奇鬥艷,要抓緊春天的腳步,就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欣賞顏色、型態各異的櫻花吧!


 

綠芽發滿天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是一座生態極為豐富的教育場域,在春節假期結束之後,舉辦了一場「綠芽發滿天」的生態主題活動,邀請家長牽著孩子的手,一起體驗自然環境的奧妙,認識植物的特性,並和孩子一起種下代表愛與新生的幼苗,感受親手接觸的美好,成為森林環境的最佳守護者。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播種及植樹的最佳時機。「推動造林」向來是林務局重點施政項目之一,隨著近年極端氣候影響,植樹造林更顯得重要。活動是透過有趣的生態遊戲,體會植物生長過程,並帶領參加民眾觀察園區動、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再由植樹達人運用圖文並茂、生動的簡報,教大家種樹及照顧樹苗的方法,的確是一場寓教於樂的生態教育。

在植樹月系列活動開跑以前,觸口自然教育中心舉辦「綠芽發滿天」主題活動,透過有趣的生態遊戲,體會植物生長過程,並帶領參加民眾觀察園區動、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再由植樹達人運用圖文並茂、生動的簡報,教大家種樹及照顧樹苗的方法。歡迎您揪團到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感受春天萬物欣欣向榮、大地生機盎然的生氣,體驗大自然的驚奇,帶回新生的樹苗並種下它,讓大自然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女農翹楚 羅秀梅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海拔1450公尺的隙頂,是阿里山茶的主要茶區,也是羅秀梅女士的創業根據地。現任嘉義縣傑出農民協會理事長的羅秀梅,創業迄今在兩岸獲獎無數,更以務實精進的學習態度,考取大陸高級品茶師的資格。除了創業根據地生力一館之外,2013年底,羅秀美女士再投下巨資,闢建生力二館,專營民宿養生館。

羅秀梅,祖居嘉義縣竹崎鄉光華村,幼時家貧,小學畢業後便未再升學,只能留在家中,努力學會農村婦女的工作和技藝,1979年和黃榮增結婚後,依然從事高勞力的伐木、採筍等工作,且每年只能收成一季,家中經濟仍然無法改善,1983年和夫婿決定舉家搬遷到番路鄉隙頂現址,並轉行種植一年可以採收四次的烏龍茶,這也是羅秀梅躍上茶產業王國的尹始。

羅秀梅夫妻轉行種茶的開始並不順利,她說,茶園的種植與管理,是需要較多資本的,從整地、種植、除草、施肥,必須有一段投資期,當時兩夫妻的自有資本不足,必須向人借貸才能解燃眉之急,且面對的是不可知的未來。還好,夫妻倆憑藉著台灣人特有的「憨直」精神,不斷的精益求精,累積經驗,辛苦總是有代價的,1990年,羅秀梅首度參加嘉義縣舉辦的高山茶比賽,便一舉拿下冠軍的榮銜,也從此增加了信心。

羅秀梅和夫婿黃榮增,在隙頂茶區披荊斬棘30年,從一公頃茶園擴增到20餘公頃,過程中,她打破女主內男主外的刻版印象,成功在農業領域闖出一片天,1999年,她更一舉拿下象徵農業最高榮譽的神農獎,並在二岸闖出一片天,其奮鬥的歷程值供借鏡。

家電堆裡掏黃金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車水馬龍的斗南市街,人聲鼎沸,周清村先生在他的家電服務站裡忙碌著,嶄新的、多功能的冰箱、洗衣機、電視機,一應具全,但這些家庭必需品,在使用多年之後,也有壽終正寢的一天,老家電被主人拋棄之後,都到哪裡去了呢?注重環保的周清村,主張應該給老家電新生命,若真的回天乏術,他也主張「家電大體回收」,拆解再利用。

周清村說:農業社會的年代,國人環保意識薄弱,使用過後的舊家電,通常都往河川拋棄,造成溪流嚴重汙染,由於當時政府沒有完善的輔導措施,老家電通常無法善終,其實每一樣家電都隱藏著足以再利用的資源,只要學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賦予新生命,也可以為這塊土地盡一分心力。

林榮花是周清村的大嫂,她和夫婿長期居住在高雄市三民區本館里,是社區非常有名的環保媽媽,最近和老公返回虎尾老家照顧病中的婆婆,她在小叔周清村的指導下,學會拆解舊家電,並回收足以再利用的銅線、鏍絲等部品,一來充實生活,二來學到家電知識,更因此發了一筆小財,她從一天拆不到一斤銅線,到現在一天可以拆十幾斤線圈,不但大大實踐環保概念,也成了左鄰右舍的學習楷模。
 

寺廟工藝之美 金箔貼覆篇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寺廟的梁柱、楹聯除了雕梁畫棟之外,財力雄厚的廟宇,更選擇貼覆金箔,以彰顯建築的富麗堂皇,台南市總安街上的濟福寺,整體建築遵循傳統,也講究工藝美學,其中,梁柱的金箔黏貼更是禮聘安金師傅周太平等人參與,其手工之細膩令人折服。

金箔黏貼施作的時候,是先在作品表面塗上膠油(安金油),待膠油即將全乾之際再貼上金箔紙,並用硬毛刷輕壓固定,最後再以軟毛刷磨亮金箔,稱為刷金。周太平師傅從事金箔黏貼工作超過50年,其技術廣受業界肯定,主要是他熟悉技法,能以最少的金箔量,最存熟的手藝完成作品。

安金箔,是在木石的表面貼覆金箔。俗稱安金,亦稱貼金。廣義的安金,還包括在彩繪畫作上貼上金箔的「貼金」與塗擦金粉的「擂金」;專業的工匠稱為安金師傅。黃金擁有極佳延展性和可塑性,一兩純金可錘成厚度為萬分之一毫米、面積16.2平方公尺的金箔。將金箔貼覆在木雕或石雕上,成為尊貴的象徵。

在臺灣,安金的技法常用於佛像、寺廟雕刻或法器。施作時,先在作品表面塗上膠油(安金油),待膠油即將全乾之際再貼上金箔紙,並用硬毛刷輕壓以固定,最後再以軟毛刷磨亮金箔,稱為刷金。安金跟鎏金的做法不同,前者是以黏貼的方式把金箔紙上的金箔貼到木作或石雕上,後者則採化學合成的方式,將金子融入水銀之後合成的金汞齊液體塗刷於銅器表面。

以寺廟大、小木作來說,安金與彩繪的工程密不可分。舉凡需要彩繪的神龕、匾額、神像、字刻或雕刻,常運用一種局部的安金手法,名為「金枝玉葉法」,亦稱「半金彩」。倘若整個木雕都安上金箔的話,則稱為「全金彩」或俗名「不見紅」。安上金箔的木雕,由於金箔隔絕了空氣與濕氣,壽命比一般只塗敷彩繪的木雕更為持久。

神像除了彩繪之外,通常也會安上金箔。安金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工藝,相傳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宋史‧卷10‧仁宗本紀二》也有為神像安金的記載:「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飾佛像」。在臺灣,安金用的的金箔紙主要有6種尺寸(四方):3寸6、寸8、寸5、寸2、9分、4分5。金箔的純度可分5種(1號、2號、3號、4號、5號),稱為「五毛色」。傳統技藝中的安金,多半用99.99%純度的「庫金」,使作品看來金碧輝煌。(部分文摘:文化部 台灣大百科全書 張承華)

寺廟工藝之美 大楣、壁堵彩繪篇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寺廟建築,除了巍峨的宮殿之外,內部的雕梁畫棟,才是整體藝術的內涵與精華,隨著時代的演替與建築材料的更迭,「大楣」彩繪已經相當少見,所謂「大楣」指的是平行於面闊的水平構件,在台灣稱之為「壽樑」,彩繪師要在圓柱形的木構上作畫,相對困難。

大楣上的彩繪構圖,一般選擇教忠教孝的歷史故事為背景,目的是要凸顯宗教勸人為善的本質。寺廟彩繪師之所以令人折服,是因為僅靠七個單一色彩,就能調和出一幅歷史故事的所需色調。從美工設計轉行寺廟彩繪,蔡慶輝是難得的藝術瑰寶。

大楣彩繪,講究線條之美,並得兼顧角度與結構,無論是縱向或橫向欣賞,他都是一幅美學大作。在寺廟彩繪藝術中,構圖繁雜的壁堵畫作也是一絕。台南市總安街的濟福寺,建築主體雖然稱不上巍峨,但施工細膩,講究傳統,從材料的選定以及師傅群的結構,都是一時之選,彩繪大師林仁和與蔡慶輝對於傳統藝術的堅持,總是令人景仰,也因為大師的堅持,台灣傳統文化才得以傳承。


 


滴水成金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豐山,是嘉義縣阿里山鄉最偏遠的漢族聚落,這裡曾經是花崗水上青的著名景點,村民許銘宏沿著石鼓盤溪朔溪而上,準備檢視他「滴水成金」的渾然天成藝術品,很難相信這不過是善用水質中碳酸鈣的附著物罷了。

許銘宏的作品受到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青睞,春節期間受邀在阿管處展出,為期二個月。這一些結晶的藝術品,每一件都是許銘宏耗時一年半到二年的時間守護完成,從作品的結構,讓我們讚嘆造物者的神奇,也佩服許銘宏的耐力與毅力,想要目睹滴水成金過程的民眾,可以到豐山去親自體驗,感受大自然的奧妙。

點石成金是一個奇特的故事,這是一種魔法嗎?偷偷告訴大家,在現實中,阿里山有個小村莊-豐山村,人人都能擁有這種讓人羨慕的魔法,只是要讓石頭鍍成金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只怕沒有幾個人有耐心等完,因為時間真的很長,大約2年是一個基數。點石成金,這裡所說的金,其實不是真的黃金,而是一種結晶體,因為豐山村山泉水中含碳酸鈣成份,長期接受泉水沖刷的物體,累積久了就披上一層土黃色亮閃閃的物質,看起來就像鍍了一層金似的,當地的居民還利用這樣的特性製作了特有的「滴水成金」工藝品,將模具放在水流處慢慢沉積,在經過長時間的沖刷沉積後再去除模具,就成了外表有著閃亮結晶的特殊擺飾,而這種法力也不是「一點就成金」,需要長時間慢慢累積養成,因此有了「滴水成金」的美稱。

這次展出的「滴水成金」工藝品包括有石壺、茶杯、佛像等等,每件工藝品經由大自然魔幻般的沖刷洗禮,在燈光或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甚為耀眼動人,極具有特色。

災後‧被遺忘的一座山城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在雨季,這壯闊的飛瀑仍然在山谷間呼嘯著,它是著名的天雲谷大瀑布,莫拉克風災之前,中外遊客時常慕名而來,它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豐山村,災後,他猶如被遺棄了一般,因為交通的破碎,豐山已經不再是遊客鍾情的景點。

豐山的對外交通重建,大致上已經完成,為什麼社區依然空空蕩蕩,遊客為什麼不回來呢?按照阿里山鄉陳鄉長的說法,豐山村是所有阿里山鄉受災最輕微的聚落,而損壞的「一鄰」吊橋,經過評估,並無重建的價值,但是莫拉克過後,豐山的重建零零碎碎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多年來,記者深入部落追蹤報導災後重建,也發現重建經費過於集中在原鄉部落,譬如山美村的達娜伊谷生態園區,在上下游間距大約一公里的範圍,竟然興建了二座水泥橋,二座觀光吊橋,這樣的資源分配,也難怪豐山村民感嘆是被遺忘的一群了。

豐山村是台灣地勢最高的平地農村,地理環境自成一格,不僅隔離了文明的汙染,也兀自延續著3、40年前,台灣農村的純樸風格,彷彿是一座遺世獨立的小山村。這座位於眠月鐵路線下方,塔山山腰的農村,海拔高達750公尺,四周則是1000公尺以上高山,故形成盆地。盆地內,清水溪、石鼓盤溪等大小溪流交錯分布,形成樹狀的河域。再從更大的環境來看。它的西邊是草嶺和石壁風景區,東南銜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北邊則和溪頭、杉林溪為伍。就鄉鎮發展而言,因地處偏遠山區,開發較晚。唯從旅遊觀光的角度,它正好位於草嶺與阿里山之間,成為一個中途的觀光要站。(藍字部分摘自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網頁)

慶華宮上樑大典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位於台南市鹽水區飯店里的「慶華宮」興建工程,自102年9月動工迄今四個月,一、二樓主體工程大致完成,103年的2月27日上午10點30分,舉行隆重的上樑儀式,所有儀典遵循傳統與古禮,這是飯店里麻油寮聚落,百年來首座的巍峨宮廟,也將是聚落重要的信仰中心。

據工程人員表示:寺廟建築結構與家屋建築不同,最明顯的是屋頂的斜角部分,因此板模的固定,就顯得重要。2月27日,麻油寮聚落的村民以及慶華宮籌建委員會的幹部們,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它們期待已久的宗教大事。

隨著時代的演進,寺廟建築材料也跟著更迭,RC水泥結構,取代了傳統磚構與木構的樣式,因此上樑的形式也略有調整,但儀典則仍然維持傳統。刺耳的鞭炮聲乍響在慶華宮四周,隨著主樑緩緩升上二樓主樑結構點,對聚落村民來說,這代表著聚落發展將邁向另一段里程碑。


 

鄒族戰祭3月8日舉行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鄒族特富野社,今年mayasvi﹝瑪雅斯比﹞戰祭,訂於3月8日、9日舉行,由於二年翻修的男子集會所屋頂,有漏水的現象,經長老會議決議再次翻修,幾天來,部落男女老幼都投入這一項神聖的工作,以確保活動當天順利圓滿。特富野社的女兒鄭雅慧,雖然遠嫁台南,但她始終沒有忘懷瑪雅斯比祭典的重要性,趁著兒子滿月,他帶著夫家親戚回到部落,主要就是希望透過異文化的交融,傳承部落傳統。

mayasvi﹝瑪雅斯比﹞有好幾種譯法,如:戰祭、敵首祭、凱旋祭等名稱,但這些譯名都無法完整包含祭典的意涵,所以直接以鄒語﹝瑪雅斯比﹞稱呼最恰當,鄒族傳統部落中男子的主要職責為征戰和狩獵,這二項工作直接關係到部落的存亡,而﹝瑪雅斯比﹞便是向戰神祈求戰力的儀式,請戰神祐助族人,砥礪族人的志氣。在傳統農獵時代﹝瑪雅斯比﹞舉行的時間並不固定,端視實際需要而舉行,例如:出草征戰凱旋、修建男子集會所、部落有特殊狀況時。﹝瑪雅斯比﹞於男子集會所「庫巴」舉行,現時只有鄒族只有達邦社及特富野兩大社擁有庫巴,故由兩社輪流舉行瑪雅斯比。

﹝瑪雅斯比﹞一直是鄒族人維繫部落倫理、規範、精神戰力的最大支柱,直至今日,征戰及狩獵雖不是鄒族生活的重心,鄒族人仍然每年定期舉行瑪雅斯比,盡心保存祭儀的的古典和完整,藉著祭典的儀式凝聚心力,學習並瞭解部落的倫理規範,歌頌並緬懷先人偉業,是鄒族人傳承鄒族文化的精神支柱。


 

小小茶博士紅遍秋海棠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大陸「金壇市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訪問團,日前在台灣「中華廈漳泉文化交流協會」的安排下,參訪以「茶藝課程」聞名於中外的番路鄉隙頂國民小學,訪問團首先欣賞小朋友的扯鈴表演,孩子們雖然只受過半年的訓練,但技巧純熟贏得不少掌聲,之後,在莊新國校長的邀請下,體驗了茶鄉小學的特色。

隙頂國小,位於阿里山公路主要茶區,學生家長皆為茶農,歷任校長因此將地方產業特色納入本位課程,孩子們除了部頒課程之外,也在學校系統化的薰陶下,汲取了茶產業的知識,以及茶席文化傳承,現在則成了外賓參訪的重點學校。

孩子的多元學習,不但豐富了成長的內涵,也奠定了地方發展的潛力,異文化的相互交融,更有助於視野的延伸,隙頂國小是值得喝采的一所小學,這一群小小茶博士,以茶鄉文化的軟實力,征服了大陸各級團體的訪客。

 

Viewing all 4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