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PeoPo 公民新聞
Viewing all 4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為媽祖獻唱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新港奉天宮媽祖文化季,自四月九日至二十二日陸續展開,來自全台各地的廟宇進香團,持續湧進奉天宮,從白晝到黑夜,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農曆三月的新港,注滿宗教文化底蘊,在奉天宮廟埕,最能走讀台灣陣頭和進香的特殊氛圍。

除了進香文化之外,更有許多信徒是因為還願而來,日前,新北市汐止藝術文化推廣協會成員,便在賴英美老師的率領下,南下嘉義為媽祖婆獻唱,值得一提的是,協會成員大都是銀髮族的資深國民,它們熱衷日本和服以及演歌文化,這一次的表演,不但豐富了媽祖文化季的多元藝術展現,也帶來更多異文化的饗宴。

在賴英美老師的影響下,新北市汐止藝術文化推廣協會成員,各個都成了日本專家,她們不但豐富了日常生活,也擴大了人際關係,雖然沒有專業的背景,但是學員們多彩的肢體動作以及熟練的曲風,依舊贏得台下無數的掌聲,賴老師說:能為媽祖婆獻唱,是無限的榮光,而廟埕文化也不再只是陣頭的天下。


康橋風火輪 征服美麗島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康橋雙語學校已連續五年率領十年級學生進行單車環台成年禮,二百四十名男女學生,歷經十二天、近一千公里旅程,廿五日返回青山校區。校方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校長張啟隆也為每名學生頒發環台證書。

為了讓學生能有環台的體力,校方利用多個周末假日,替學生進行特訓,先從簡單的新店到三峽等平坦路段,再進階到學校附近的新店華城路等山路。環台車隊於四月十四日自學校出發後,從東部一路順時針南下,學生沿途除接受體力與毅力的考驗外,到了晚上,校方還安排學生進行鄉土研究簡報及騎乘心得報告,讓學生闡述台灣各縣市之專題研究報告,對這趟旅行有更深刻的體驗。廿十日行經府城台南時,更在台南孔廟舉行十六歲成年禮,讓單車環台成為學生「成長」里程碑。

張啟隆校長表示,學生在這十二天,克服各種天候、地形,不僅在體力、耐力的考驗下,完成艱鉅任務,更拉近同儕情誼,相信也成就大家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情感。經過環台洗禮後,許多家長都感覺到孩子改變了。家長會長黃宜琪指出,孩子的意志力讓家長刮目相看,這份決心更是令人欽佩,也感謝學校教師一路悉心照顧,也讓孩子能夠堅持到底,並完成壯舉。

滅族‧從母語開始?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為抗議教育部,罔顧憲法及原住民族教育法,保障族語傳承的規定,初步做出12年國教,國高中的族語課程依舊不列入必修課程的決定,由台灣第一民族黨、台灣原社、台灣原住民族行動聯盟等單位發起的「搶救原住民族語」行動,4月25日在教育部前展開。

位於南投埔里愛蘭台地的平埔族群「巴宰族」,人口總數約五千人,也同樣遭遇母語滅絕危機,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潘文輝憂心忡忡,目前正透過各種教育方式,著手保存。母語,是所有族群文化保存的主要工具,母語是否得以延續傳承,當然就是族群存亡的關鍵,教育部拒絕國高中的族語課程列入必修,顯然就是悖離民意的作為,台灣原住民族語,是南島民族語系的根,教育部應該重新評估此一政策,並做出具體回應才是。

依該等陳情內容指出:相較於閩客語,原住民族語因為使用人數的懸殊,反而更需要在國民教育階段,給予原住民學生學習的機會,然教育部卻被馳了「憲法」,對原住民族文化及語言的保障。

鄒弓再現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鄒族傳統領域,涵蓋塔山、玉山、大阿里山區一帶,氏族各擁山林獵場,數百年前,鄒族勇士就地取材自製弓箭,穿梭叢林追捕獵物,但是隨著時代更迭,狩獵弓具也隨著改變,百年前的弓箭做法幾近失傳。為此,部落社區大學,率先在茶山部落開設弓箭製作課程,期盼得以保存傳統工藝。

課程講師汪啟聖指出:傳統鄒族弓箭的製作,皆為就地取材的竹材與木材,弓的部分,通常選用刺竹、桂竹,也有以木材(假米)為材料的,但一般以竹材為多,箭的部分則以箭竹為主要材料,汪啟聖說,年輕一代對於弓箭的製作已經興趣缺缺,在不開課延續,的確有失傳之虞。課程的開設,除了要找回傳統工藝的生命,對於很多野外求生技巧,也都編入課程範圍。

為了族群文化與傳統工藝的傳承,茶山部落不分男女踴躍參與弓箭製作學習,並揣摩狩獵技巧,讓這接近失傳的百年技藝得以延續,顯見部落社區大學對於族群文化命脈的永續,著墨甚深。

水沙漣的小記者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南投縣埔里鎮,是一處地理環境優美的山城,這裡不只是人文薈萃,同時也是巴宰族的祖居地,醒靈寺的寧靜氛圍襯托出小山城的純樸,暮鼓晨鐘伴隨著山巒飄移,結構出一幅山城聚落之美。

 

暨大附中的前身,是埔里高級中學,創校迄今培育人才無數,日前,該校舉辦「走訪水沙連」社區公民記者培訓營,承辦人吳美育老師,廣邀學區國中同學參與課程培訓,並邀請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協助,引領同學認識社區、認識巴宰族文化,期盼透過培訓,建置社區公民記者雛形。

經過二天的社區走讀,以及實務的拍攝、訪問、剪輯,同學們不但態度積極,學習興致更是熱絡,雖然呈現的作品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我們發現同學們已經掌握到成為社區公民記者的精隨,只要假以時日,這群明日之星將是社區傳播的靈魂人物。

手捏壺女作家 蔡麗華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蔡麗華,是嘉義地區著名的茶席老師,她同時也是大同技術學院,第一屆「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系」的高材生,是少數以近耳順之年,再度走入校園的資深學生,蔡麗華說:走入大學校園,享受讀書的樂趣,一直是這輩子的夢。其實,蔡麗華真正的身分,是嘉義地區罕見的「手捏壺」女作家。

從創作發想、練土、朔型到爐燒,蔡麗華喜歡享受工作室裡的孤獨與寧靜,二十餘年來,她為了推展手捏壺工藝不遺餘力,在夫婿謝定士的支持下,蔡麗華承續了沒落的手捏壺技藝,並使之綻放昇華。2014年5月4日,桃城手捏壺學會,在台南市新營區文化中心,舉辦「欣迎百壺送百福」會員聯展,蔡麗華、謝定士夫婦也提供歷年來的嘔心瀝血之作參展,其純樸、自然的壺底內涵,贏得無數讚揚。

一把壺不但成就了蔡麗華豐富的人生,更昇華了夫妻的情感,其以自然為師的壺裡乾坤世界,將是延續手捏壺生命的重要推手。民國83年間,蔡麗華的夫婿謝定士,拜在桃城手捏壺大師謝宗興門下為徒,隔年;原本熱衷咖啡研究的她,也對「玩土」產生了興趣,開始隨著夫婿把玩泥土,自此陷入難以自拔的情境,蔡麗華也因此成了謝宗興的首位女門徒。

手捏壺之所以迷人,肇因於作者對萬物生命的感動,以內省的情感沈澱出一種與自然生命相契合的藝術風格,再表現於作品上,多數以樹幹枯木或山居情境為發想的作品,仍然講究壺的實用性,因此蔡麗華夫婦在創作的過程,是享受與泥土對話的情感相容。而『光壺』的造型講求點〈壺的三點〉、線〈壺把、壺嘴、壺周〉、面〈壺身、壺蓋〉的協調性,且在壺身或壺蓋的平面上,以一種由生活體察出的人生哲學,刻劃出山水、人物、花鳥或簡易線條或富於人生哲理的詞句,給與作品另一種藝術型態的呈現,頗具『文人壺』的特質,讓收藏者多一個欣賞及想像的空間。

阿里山森鐵系列(35)森鐵‧耀眼的鐵道外交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有著百年風華的阿里山森林鐵道,不只是國內鐵道迷追逐的焦點,更是外國鐵道同好爭睹的迷人鐵路。為期六天的「亞太遺產暨旅遊鐵道組織 2014台灣年會」,5月5日移師阿里山森林鐵路「鹿麻產車站」舉行,阿里山森林鐵道是這一次年會的壓軸行程,國人殷切期盼透過鐵道國際交流,有效提升台灣的旅遊形象,宣揚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普世價值,使阿里山森鐵申請世界遺產早日實現。

阿里山森林鐵道自列入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以來,即為各界認定是台灣最具申遺的代表,然而長期以來推動,最缺乏國際經驗,且礙於國際政治因素,台灣往往僅能透過民間團體加入世界性組織,結合公部門的協助,才能突破障礙,提高申請世界遺產的可能性,因此本次大會對於阿里山鐵道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推動鐵道文化不遺餘力的國內鐵道迷,在這場國際交流盛會當然不能缺席。

這一次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行程,突破平時火車到站即開的模式,改以阿里山鐵道沿線工法與景觀為停靠重點,讓貴賓能下車體驗阿里山鐵道的豐富景觀以及人文風情,鐵道保存與深度旅遊的推廣是一體兩面,唯有透過旅遊才能讓民眾親身體驗鐵道文化的樂趣,進而思考保存的重要,提高民眾的認同,申請世界遺產才更有希望。

 

教室在窗外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南華大學傳播系,是媒體菁英培育的搖籃,其課程設計豐富而多元,日前,該系一年級新生課程,選擇安排學生走讀梅山鄉安靖社區,讓同學親臨採訪現場,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務操作,指導教授王慧蘭指出,把教室搬到窗外,目的是在增進課程的內涵。

安靖社區,具有相當深層的歷史人文,也是嘉義地區少數保存完整的閩南聚落,從國小學童到地方耆老,個個身懷絕技,是一處值得探訪的懷古社區,南華大學與之相鄰,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同學走讀社區汲取更多的寫作元素,不但增長見聞,也擄獲更多的新聞題材,誰說教室不能在窗外呢?

嘉義縣梅山鄉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山城,而安靖村更是傳統藝術的根據地,百年前這裏盡是北管樂、竹管厝、竹椅、竹器、石匠師傅的主要聚居地,根據公視peopo公民記者的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安靖村早於300年前,先人即已越過三疊溪大林庄,直往海拔約400公尺的山林墾荒聚居。按安靖村涵蓋柿子寮、坑仔平、水井仔、樟普寮、紹安寮等自然形成之散居型聚落,村落之形成主要與水源及耕地有關,其中紹安寮聚落有一株百年古梅,證實了安靖的墾荒史。

百年前的安靖村民以栽植竹子、果樹為主要產業,村民之所以學習北管樂、竹管厝、竹椅、竹器、石匠等技術,主要是倚靠第二專長賺錢貼補家用,北管樂通常搭配婚喪喜慶的需要,與殯葬業者、廟宇等配合出團演出,在傳統樂理缺乏的年代,北管樂的傳承仍然依賴師徒制的方式進行,但由於樂器學習困難,願意接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竹管厝、竹椅、竹器、石匠等師傅,則被科技帶來的新興產業所逼退,鋼筋水泥建築取代了竹管厝,鐵製、塑膠製椅取代了竹椅,傳統竹製用具被束之高閣自然淘汰,老師傅的利用價值日顯卑微,工商社會帶來的經濟發展,也直接衝撞山城的人口與經濟結構,「學習竹藝」和「吹嗩吶」對年輕人來說已經太遙遠,基於上述源由,擁有竹管厝、竹椅、竹器、石匠等技術的長者,在聚落是屬於國寶級的藝師,但他們正面臨傳承無門的窘境,「文化斷層」在安靖正悄悄的醞釀著。


大陸新旅遊法上路之後…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阿里山公路的遊覽車,一台接著一台,進來的大都是大陸遊客,滿滿的人潮塞爆森林遊樂區,馳名中外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鄒族勇士與美少女,都是陸客慕名追逐的焦點,但在大陸新版「旅遊法」去年10月1日實施之後,對於台灣觀光產業是否造成影響。

大陸「旅遊法」和台灣目前主打的「優質團」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雖然「旅遊法」中明定不能有購物行程,但經觀光局與大陸方面溝通,在經團員同意後,可到觀光局審核的購物店採買,觀光局預期,未來「優質團」數量還有成長空間。

《旅遊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旅行社組織、接待旅遊者,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遊專案。但是,經雙方協商一致或者旅遊者要求,且不影響其他旅遊者行程安排的除外。』

旅遊法所禁止的,是指定購物場所和另行付費專案,並不是取消購物環節。如果經與旅遊者雙方協商一致,或者是旅遊者主動要求,並且不影響其他旅遊者的行程安排,旅行社仍然可以在旅遊行程中安排一定的購物活動和自費專案。

原(圓) 夢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阿里山公路全長70餘公里,沿線茶園的風景秀麗,往往是遊客駐足的景點,其中茶廠、茶行布滿公路兩旁,但是這些堂皇的店面,全都是當地平地人所經營,部分則是財團所壟斷,看似日進斗金的生意,卻沒有一家店是原住民當家做主的。

明月仍然高掛在遙遠的塔山之巔,鄒族巫師卻已經在武家後院念咒,為武建剛、陳惠玲夫婦即將開幕的茶行祈福,這是阿里山公路通車迄今,第一家由原住民經營的茶行,深具意義。

還我土地,是原住民爭取許久的運動,但土地爭取回來之後,並未能好好管理生產,反而都租給了財力雄厚的平地人,自己又淪為勞動基層,無法從中獲利,武建剛夫妻終於踏出第一步,山芙蓉茶葉的開幕,也為鄒族原住民的青年,引領出一道曙光,武建剛與陳慧玲也圓了自己多年的夢。

結識若竹兒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坐落於嘉義縣民雄鄉的「若竹兒教育基金會」,目前照顧27名來自各地的弱智子女,為部分弱勢家庭的天使,提供一處優質的庇護場域,孩子們在這裡受到良好的照顧,並學習各種技能和日常生活的技巧。

私立的社會公益團體,最欠缺的就是社會資源,有鑑於此;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師生,便在端午前前夕,為孩子們籌辦了「端午結識若竹兒」的活動,協助若竹兒義賣「五色線手環」,為長照大樓興建籌募基金。若竹兒智能發展中心主任陳美真表示:孩子們依程度的差異會接受不同的技能教育,其中「烘焙」的課程,是訓練孩子謀生技能的最佳場域,幾年下來,也奠定很好的基礎。

中正大學傳播系,運用了自身所學的訊息散播技巧,在臉書及PPT等多個社群網站上散布這項愛心訊息,期待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該系顏加松老師表示:學生發想出綠、白、黑、黃、紅五種顏色的手還義賣,希望能激起社會更多的迴響。

雲端澡堂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雲霧飄渺的山巔,總讓人有「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的」感受,在這裡,我們最常與枝頭跳躍的鳥兒相遇,最常見的,則是牠們覓食或是擇偶的畫面,除此之外,如果您用心觀察,其實還可以欣賞到鳥類很多有趣的行為,例如洗澡便是其中之一,鳥類洗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其行為會隨著環境和生理狀況改變而不同。

觀察鳥類野外行為,是一件有趣的休閒選項,從平原、野溪到高山,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台灣有20餘種猛禽和600餘種鳥類的紀錄,但是隨著環境的破壞,部分種類已經有頻臨絕種的危機,假日帶著親朋好友一起走向戶外紀錄鳥蹤,不但可以陶冶身心,也可以留下美好的生態記憶,但是愛她就請不要干擾他。

這一支影片,我們在低海拔的河川拍攝到斑文鳥、白腰文鳥、白頭翁、白鶺鴒、黃鶺鴒在溪水中洗澡的畫面,也在中海拔山區捕捉到台灣藍鵲戲水的有趣鏡頭,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一千餘公尺的深山,意外拍到反應相當敏捷的棕面鶯、青背山鶯洗澎澎的珍貴畫面。影片中,記者特別邀請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許富雄教授,為閱聽人解說鳥類洗澡的生理行為以及物種間的行為差異,希望能添加更多的觀賞元素。

台酒113歲 公益慶生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從老建築的氛圍,追朔台灣菸酒公司的百年影像,有太多太多的印記烙刻在國人的腦海,這家百年老店,篳路藍縷113年,5月17日,台酒在北、中、南、東分別舉行慶祝大會,南區則在嘉義營業處規劃下,辦理一場別開生面的公益慶生活動,以實際的方式回饋給社會。

台灣菸酒公司,為慶祝113周年慶,南區的慶祝活動於5月17日上午,在嘉義高商大禮堂舉行慶祝大會,下午在36公頃的嘉義市都會森林公園舉行健行活動,計有嘉義、台南、高雄等三個營業處,嘉義、隆田、屏東等三個酒廠以及善化啤酒廠等八個單位,1.200多位員工參與,場面隆重盛大。台酒南區慶祝活動的公益捐血,激起了員工向善的生命力,戶外健行活動,則喚醒了員工運動強身的認知,是一場極具意義的慶祝活動。

迷霧中的彩色精靈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紀錄報導

被雲霧層層包裹的山巒深處,總是充滿浪漫的生命樂章,一種被山區居民暱稱為「哇雞」或者是「紅腳灣仔」的保育類動物「藍腹鷴」,也是這裡的永久居民,因為有牠們的身影穿梭林間,使得寂靜的山林,憑添幾許亮麗的色彩。

藍腹鷴常常在清晨或黃昏,以及濃霧或者天候不佳光線昏暗的時候,出現在林下開闊處或林道上覓食。藍腹鷴生性相當羞怯、隱密,警覺性也很高,稍微受到干擾,就會迅速鑽入草叢或疾速飛往山坡隱密處,也因為如此,要捕捉牠亮麗的畫面,就顯得困難。影片中的覓食地點,除了藍腹鷴出沒之外,幾隻熟門熟路的松鼠,也會來跟這彩色精靈爭食,不過藍腹鷴倒是非常大方,總是抱著有福同享的態度,包容於山林。

 

藍腹鷴通常喜歡啄食野莓、植物的幼芽、果實以及嫩葉,他也會刨開地面上的腐植層,撿食蚯蚓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但是隨著林地大面積的開墾,藍腹鷴的棲地已經大量縮減,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南部某生態保育社區,一位年屆從心之年的梁姓老先生,十餘年前有感藍腹鷴覓食環境艱困,乃自主栽種芋頭在其出沒路徑上,供其啄食,並偶而提供玉米粒補充育雛中的藍腹鷴,十餘年來成果豐碩,根據梁老先生的統計,目前該社區的族群數量,已經超過百隻,而且持續增加中。

從多次的拍攝記錄,我們發現藍腹鷴覓食,往往是公鳥和母鳥輪番啄食,很少有成雙成對的畫面出現,當然要拍到牠們大跳求偶舞的機率就更低了。在這裡,還有一大群嘰嘰喳喳的黃胸藪鳥,喜歡享用高山美食,白耳畫眉雖然也時常在藍腹鷴的領域出現,但彼此喜歡的食材不同,因此都能和平共存。

 

迷霧中的彩色精靈,是愛鳥人士、相機玩家追逐的焦點,藍腹鷴因為稀有而珍貴,因此,只要其出沒路徑或地點曝光,這裡的族群就不得安寧,梁老先生因而決定搭建偽裝網,供愛鳥人士拍照,不料這些玩家竟然為了畫面不擇手段,毀掉原始林相與其私有竹林,讓老先生痛心不已。

 

誘拍行為,在攝影界屢見不鮮,也引發很大的爭議,顯然媒體公器也未能發揮監督的功能,梁老先生為了維護社區生態的永續不遺餘力,也為了讓攝影玩家能盡興捕捉感人畫面而闢建攝影空間,我們呼籲愛鳥人士和攝影玩家,發揮攝影道德,共同守護這迷霧中的彩色精靈。

包粽達人 來自越南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她是來自越南阮氏陳鴛,嫁來台灣15個年頭,這一位是他的媽媽陳玉霧女士,燒得一手好菜,這位男士則是阮氏陳鴛的父親陳文壽,每逢端午節都會來台灣幫女兒女婿包粽子,15年來,阮氏陳鴛從門外漢到包粽達人,在業界闖出一片天,一個端午節,她們靠著手工,包出四萬個鹼粽,以應付市場需求。

因為語言的關係,父母親來到台灣總是默默的協助大小事,愛女親情令人動容,其姊妹掏阮明垂也常常來幫忙。阮氏陳鴛來台之後,非常勤奮向學,現在還兼任頂六國小越南母語的課程老師,其優異的表現獲得校長很高的評價。由於夫家是傳統小吃業者,除了包粽;阮氏陳鴛還要學習很多食品製作,在先生羅建威的指導下,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達人了。

跨海姻緣的婚姻經營總是比較艱辛,除了語言的隔閡,彼此還要適應文化與生活習慣,阮氏陳鴛與羅建威就是從彼此的互信互諒中建立起家庭情感的根基,15年來,她們努力經營婚姻與事業,才有今天的成果。


莫拉克五周年系列~1 達娜伊谷的重生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沒有重建會就沒有達娜伊」,山美社區發展協會安麗花理事長表示,莫拉克風災後,山美社區接受了許多中央與地方機關團體、善心人士的幫助與加油打氣,讓族人們重拾當年的復育動力,才能讓達娜伊谷園區在風災後重新的站起!98年莫拉克颱風在阿里山鄉降下高達3千公厘雨量,破壞了美麗的達娜伊谷溪,摧毀山美村二十多年的努力,族人幾乎要放棄重建。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達娜伊谷(Tanayiku) 自早是鄒族人的聖地,鄒語意為忘記憂愁的地方,也是『忘憂谷』的意思。達娜伊谷溪長18公里,海拔500公尺,位於曾文溪上游,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溪中巨石嶙嶙,清水潺潺,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而在園區最興盛的時候,年收入可以達到1千萬元以上,是整個山美社區生計就業的來源。

風災過後的鄒族同胞們,如同族人傳說中的「生命豆」一般,擁有強韌的生命力,在莊信義村長與社區發展協會安麗花理事長及族人鄉親的積極奔走下,行政院重建會先後召開過8次專案會議,結合林務局與嘉義縣政府資源興建達娜伊谷吊橋、里美步道,紅十字會援建福美吊橋、公路總局補助嘉義縣政府興建山美橋、水保局辦理護岸整治工程,助益鯝魚的復育,及勞動部提供多元、培力就業方案。災後即將邁入第五年,我們重回溪流;發現不只鯝魚回來、人潮回流,達娜伊谷美麗再現。馬總統於102年8月3日訪視達娜伊谷時,還稱讚為重建的「奇蹟」。

山美村莊信義村長回憶說,行政院重建會對於達娜伊谷重建的資源整合的投入有目共睹。園區在重新開園三週年的時候,遊客人數在102年底時已累積達206,204人次,慢慢的恢復到風災前水準。達娜伊谷園區內的人文及自然資源豐富,極具遊憩、學術研究及教育功能,而如何把現有的文化記錄加以保存,將豐富的資源適度開發,會是山美居民共同努力的方向,歡迎大家前往達娜伊谷體驗新生後的容貌,給我們加油打氣!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達娜伊谷溪的鯝魚復育工作在族人的努力下,展現堅強的生命力,不多久,鯝魚回來了!而已數量呈現快速成長的榮景。在環境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園區持續將鄒族傳統文化帶進現代社會中,透過觀光發展融入鄒族意象,並結合傳統服飾及舞蹈表演,強化人們對其傳統文化特色的瞭解,未來也將透過達娜伊谷園區扮演起南三村(山美、新美、茶山)的火車頭,再現大阿里山風華。

莫拉克五周年系列~2 悲鳴的山林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淒厲的鏈鋸聲響徹山谷,一株株高聳的林木應聲倒地,正在築巢的大冠鷲不知所措,但牠非常清楚,這裡已經不是可以建立愛巢的地方,另一隻準備生蛋的鳳頭蒼鷹,則在覓食之後痛失家園。鳳頭蒼鷹遭受突如其來的家變,還有大冠鷲矗立雲端的茫然,這是可惡的人們所造成的。公民記者在一次生態影片拍攝過程中,無意間;在距離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約二公里處的一處山林,發現有大片原始林被無情摧毀,面積超過十餘公頃,正以怪手整地,準備開闢為茶園。五年前的莫拉克風災,曾經重創南台灣,嘉義縣大阿里山區便是重災區,民眾因為家園被毀、田園流失而哭天喊地,山河一夕變色的悲痛猶在眼前,但顯然;在政府投下巨資,幫災民重建家園之後,便忘了這樣的教訓。

這裡曾經是懋鬱蒼蒼的原始林地,裡面生機盎然,是生態族群的共同家園,如今卻成了樹木的墳場。齊柏林先生看見台灣的生態影片,曾經撼動台灣民心,也曾經喚醒台灣人民對於家園的守護,但這樣的概念,在這裡似乎未曾萌芽。根據公民記者初步訪查,該林地之所有權人,絕大部分為當地原住民所有之「原住民保留地」,是原住民透過「還我土地」運動爭取而來,但顯然,部分原住民朋友並未善用這塊土地,反而把土地廉價租給財力雄厚的漢人開墾,影片中開膛破肚的始作俑者,竟然是阿里山鄉農會的高層領導人。我們感慨,擁有土地的地主,又淪為勞動基層,土地則任由財團蹂躪。據了解,原住民土地的處分,必須透過鄉公所的土地審查委員會的初步審查,之後再逐層上報批核,但權責也僅限一般買賣與繼承。

如此大面積的土地開墾,終於驚動情治單位介入調查,是否合法,尚待釐清,我們也呼籲權責單位,一定要堅守原則依法行政,以維護國土的完整性。即使本案的開墾程序合法,我們也痛心,地主竟然忘卻莫拉克災難的過往與教訓,為飲一壺茶,對著山林下達格殺令。嘉義縣阿里山鄉,是少數原住民與漢人混居的鄉鎮,多數漢人仗著雄厚財力蠶食原住民保留地,久而久之,漢人掌控了土地的生殺大權,所謂「原住民保留地」早就名存實亡,莫拉克的悲痛殷鑑不遠,我們呼籲主管機關嚴格執法,別讓憾事一再重演。

莫拉克五周年系列~3邱芳全縫合土地 打造觀光果園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在88風災中慘遭無情肆虐的嘉義縣梅山鄉瑞里一帶,歷經辛苦的重建和聚落村民的復耕後,基本上已經跳脫災情的陰霾,重回生活的正軌,茶園、李子園、咖啡園大都回復到生產的範疇,民宿投宿率也回歸到8成以上,以「紅肉李」聞名的「科子林觀光果園」裡的黃柑李、紅肉李,已經陸續熟成,一些識途老馬的老顧客甚至已經等不及上山嚐鮮,只不過今年的雨季來得早,開放的時間稍有提早,5月10日,已全面開放採果,果園主人邱芳全說:科子林觀光果園計有紅肉李與黃柑李二種品係,二者產期相隔約一週,邱芳全表示,對品嚐李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5月10日之後前來瑞里,屆時滿山將都是熟透的紅肉李。

現在瑞里的李農最擔心的就是採果期遭遇豪雨,但依目前的天氣遇報和山區天氣變化觀察,這一季的採果季應該可以平安避開梅雨,不過邱芳全也特別提醒遊客上山之前一定要掌握氣象情資再上山,以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科子林觀光果園」預計5月10日正式開放果園供民眾採果,邱芳全說:遊客在園區可以免費品嚐,外帶則按斤計價,他說,紅肉李與黃柑李的口感都很好,民眾可以依喜好自己選擇,由於該園區採草耕方式管理,園區不使用除草劑,因此李株顯得健康,果肉也較甘甜,目前「科子林觀光果園」仍由許淑蓮的夫婿邱昭智與公公邱芳全負責管理,為了迎接採果季的來臨,他們正忙著除草,要讓來到果園的嘉賓享受一季酸甜的綠映風情。

邱芳泉的故事足以啟發災區居民,事實證明;唯有克服挫折,勇敢面對挑戰,才能迎接另一道曙光的重現,災後,他擦乾眼淚,帶著家人重返山林,一耕一鋤打造出瑞里地區最夯的觀光果園,台灣人的韌性展露無遺。

黑武士的抗震家屋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紀錄報導

這甚麼鳥阿?竟然在電線上面築巢?沒錯,不要懷疑;這是一對大捲尾正在築巢,準備育雛,公民記者在拍攝這一段影片的同時,也觀察發現,大捲尾是雄鳥與雌鳥分工合作,牠們分別外出撿拾細小而乾枯的草梗,作為建築材料。別以為牠們只是隨便把乾草放在電線上面就了事了,仔細看,大捲尾可是利用牠靈巧的嘴,一根一根的把細如髮絲的乾草,纏繞在電線上,穩當的把巢固定在電線上面,如此一來便穩如泰山般的與電線連成一體。黑武士喜歡把巢築在電線上,應該與躲避天敵有關,而且在電線上築巢,也有很高的抗震效果。

嘉義縣竹崎鄉沙坑村擁有好山好水的地理環境,所以黑武士家族連續在這裡築巢三年,居民們的良善讓這裡的生態更豐富,這是生命樂章昇華的表徵。大捲尾築巢育雛時間,大約在五月至七月間,這個季節是天氣最多變的時候,有時烈日當空,有時狂風暴雨,但為了共築愛巢,這一對黑武士可甚麼都不怕,一截短短的生態影片,往往能帶給人們無限的反思。當母鳥開始孵蛋之後,就變得很有攻擊力,此時盡量不要在鳥巢底下徘徊,否則就會被視為天敵,遭受攻擊。這一窩有四隻雛鳥,為了填飽他們的肚子,可忙壞了鳥爸爸和鳥媽媽。溫馨可愛的育雛過程,吸引很多愛鳥人士前來獵取鏡頭,有些鳥友為了捕捉一張影像,可以在烈日下痴痴等待,其精神令人相當佩服。

我們發現大捲尾也很有潔癖,牠們除了外出覓食,餵飽每一張嘴之外,鳥爸爸和鳥媽媽也會將雛鳥的排泄物叼離鳥巢,以維持鳥巢的乾淨與舒適,令人訝異的是,鳥媽媽竟然能在雛鳥排便的當下,不偏不倚的叼走排便。在早期的農業社會時期,大捲尾常常會停棲在農田上正在犁田的牛背上等待食物,除了牛身上寄生的牛虻之外,出土的雞母蟲與蚯蚓都是他最佳的食物選擇,不時可以看見他卓越的飛行技術,在空中來回做翻滾的採食動作,非常有趣。由於鳥爸爸和鳥媽媽的餵食速度驚人,雛鳥的成長也相對快速,狹小的窩巢很快就容納不下這四隻小黑俠,望著藍天與綠地,牠們迫不及待的想要離巢探索新世界,現在牠們正在準備振翅高飛,迎接未來生命的喜悅。棲息在都市的大捲尾並不結群,但在農業區的大捲尾會結成小群,停棲在電線上,近年來發現大捲尾有夜間活動頻繁的跡象; 繁殖期,親鳥夜間會在路燈周圍捕食昆蟲,離巢的幼鳥也會停在電線上等待親鳥的餵食,此一現象普遍見於台灣各地。

雨灌諸羅城 影音

$
0
0

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6月3日,才過完端午節的連續假期,老天爺就豪不客氣地在中南部發威,其中嘉義地區,便在當天的午後,被強灌超過200毫米的雨量,短短半個小時,狹小的城市成了雨鄉澤國,其中中山路、文化路、民族路、忠孝路一帶的積水超過五十公分,市民措手不及叫苦連天。市區淹水,絕大部份原因是因為下水道設計的排水容量,與實際降水量不成對比所致,以嘉義市的下水道只能容納71毫米的設計,的確難以容納瞬間豪雨的蹂躪,市民在面對全球天氣多變的今天,應該要有更多的自我防護措施,以保護自身生命財產安全。市區淹水最容易造成災難的,往往是車行地下道,6月3日,嘉義市除了文化路地下道之外,其餘四座都因為淹水一度封閉,呼籲市民平時應該多注意氣象預報,遇有大豪雨也應該避免出門,以免受困。

Viewing all 4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