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鏡頭轉向北竿橋仔村,這裡曾經人丁興旺市街喧囂,但隨著漁業沒落,村子一度只剩下七戶人家居住,但建置在村落的各式廟宇卻有八座之多,曾經廟堂多於民宅,神明多於信徒的有趣結構,這樣的奇特景象,也博得「廟村」的稱號。
橋仔村的女帥宮,是村內最具規模的廟宇,其側牆是典型的水型封火山牆,造型柔和又典雅,在閩東寺廟建築裡,封火山牆是一種高於屋頂的建築,目的在於防止火勢蔓延,為閩東建築的重要特色,女帥宮也是橋仔村八座廟宇中最後興建完成的一座。在馬祖地區的眾多寺廟中,很多的神祉是由大陸地區漂流過來,有的在海上有的在海岸被當地漁民撿拾之後,就地立廟奉祀,據傳林女帥便是其中之一。
在村落的中心位置,有山西靈台公、玄天上帝廟、正乙玄壇宮三座廟宇的建築,以前胸貼後背的奇特建築方式彼此相連,合稱「三合殿」,其紅牆綠瓦,廟頂誇張高聳的封火山牆,也是海上遠眺橋仔村的鮮明目標。很多文史工作者或宗教學者,對這樣的建築方式也都嘖嘖稱奇。
經過調查統計,馬祖地區廟宇最多的並不是天后宮,而是白馬大王廟,橋仔村同樣也有一座白馬大王廟,還有一座白馬尊王廟,前者建於清道光15年,最後一次修繕,則是民國65年,白馬尊王廟的建置年代則不可考,現在的廟宇則是建於民國80年。
探花田元帥廟,建於僑仔村的半山腰處,面相無垠大海,是漁民返航的眺望標的建築,這座廟的起建年代也不可考,目前看到的廟體則是民國81年建置完竣的,其信徒和村民曾於91年至大陸莆田祖廟進香。
清頭溪五靈公廟,則建於清道光20年,清光緒20年重建一次,民國66年則進行大範圍整建,其主廟在福建百龍庵,由於五靈公廟神明指示,廟後壁山流下的溪水,必須穿過廟的下方再流入大海,以作為廟門方位,因此稱為清頭溪五靈公。
民宿業者進駐僑仔村之後,吸引觀光人潮湧入,使得原本沒落的市街才稍有喧嘩,若將村內八座廟宇神祉的總和,對數村內戶籍人口,恐怕仍然是神多人少的狀況。橋仔地處北竿壁山山陰,由於山谷雨量多,匯流成許多小河,隨處可見小橋流水景象,因福州話「仔」有「小」之意,橋仔因而得名。橋仔北面有山岳阻擋凜冽的東北季風,而南風對港灣的影響也不大,形成一處天然良港,是早年北竿往返大陸的轉口港,商業活動頻繁,漁業鼎盛,曾經是北竿人口最多的村落,而前往大坵、高登也在此搭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