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先人墾荒首重水源,族群爭鬥也都因水而起,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為一散居型聚落,由於村落僅有簡易自來水設施,水源大都來自鄰近溪谷或山頭,往往幾十戶形成一個水源管理單位,每一戶輪流負責管線維護和源頭管理,遇有風災造成的巨大破壞,則經過會議討論尋求解決之道,不歷其境難以體會山區居民飲水之苦。
正當全島邁入水荒之際,安靖村民自然也遭遇同樣的問題,百年前祖先在雷溪找到的一口水源,後世子孫沿用至今,約四公里的管線也由原來的麻竹剖片、桂竹管路進化到塑膠管線,由於源頭之前的塑膠儲水容器,遭到天災破壞影響儲水功能,村民因此決議重造儲水槽,並改用水泥磚造材質,但由於水源頭距離聚落大約四公里,村民因此必須分工合作,用傳統方式以勞力背負磚塊水泥,穿越人煙罕至的峭壁斷涯,才能進行施工,為了勞力平均和公平起見,幾位年過七十的聚落耆老,和年輕人一樣揹著沉重的水泥和砂石,走在陡峭的小徑上,場面相當震撼,往往讓人捏一把冷汗。
聚落耆老劉明智指出,上天賦予的恩澤莫過於源源不絕的水源,只要人不去濫砍大樹破壞土地,水源就永遠不會枯竭,台灣近半世紀的國土保安出現了重大危機,山區大面積的開墾行為並未稍歇,顯示政府公權力依然不彰,劉明智說,山區居民雖然純樸,但非常清楚和自然和平共存的道理,所以村民得以在老天的呵護下繼續享受這口甘甜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