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台灣的氣候與溼地是很多候鳥選擇棲息的場域,埃及聖鹮便是其中之一,印象中;賞鳥的最佳地點應該是溼地或河口,但雲林縣西螺鎮公所聘僱人員高銘衫卻在半年前,在垃圾場首度發現有埃及聖鹮覓食廚餘的紀錄,後經雲林鳥友詹宗達等人的調查,發現莿桐、西螺、二崙等三座垃圾掩埋場,已經成了埃及聖鹮覓食的新天地,這表示台灣的鷺科生態,將面臨嚴重生存挑戰。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資料記載:1984年在台北關渡首次記錄到個位數的埃及聖鹮野外個體,嗣後於各地偶見零星個體記錄,但目前聖鹮族群已擴散至西部各縣市沿海溼地,且有明顯之繁殖群聚紀錄,已成為台灣之入侵鳥種。埃及聖鹮與台灣本地鷺科鳥類在食物、巢樹等生態資源上有諸多重疊,對台灣繁殖的小白鷺、黃頭鷺、夜鷺以及度冬的蒼鷺、大白鷺、中白鷺等鳥類造成生存及繁殖上的競爭排除效應。
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詹宗達表示:為降低埃及聖鹮的族群繁殖率,政府一度訂定「排除計畫」計畫,其目標為;在埃及聖鹮全面擴散致無法控制之前積極進行防治工作,以避免造成另一外來鳥種的生態危機。希望透過長期區域範圍族群量控制的方式,將外來入侵鳥種埃及聖鹮的族群量降低,減緩埃及聖鹮在台灣的擴散速率,最終達成完全移除的長程目標。其防治方式為:進行巢位調查及產卵情形調查監測、對發現的每一巢卵進行噴灑卵油處理,頻率為每週針對新發現巢卵進行一次,每次調查處理間隔5~7天,以避免漏失新產下的巢卵、進行卵孵化率調查監測,進行成效評估,但本計畫目前處於停頓狀態。
目前分布於台灣的埃及聖鹮也是經由動物園引進並逃逸至野外,由於台灣的緯度與氣溫與其原產地埃及相似,加上其對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從最早在1984年於關渡的發現紀錄,到目前擴散至新竹、台中及嘉義等濕地,顯示台灣野外的環境相當適合埃及聖鹮生存與繁殖,但埃及聖鹮改變覓食習慣,且以垃圾場的廚餘或廢棄食物為主要來源則是最近的發現,根據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詹宗達及其鳥友近半年來的調查顯示,雲林縣濁水溪以南的垃圾場計有莿桐發現三隻、西螺發現四十隻、西螺發現三十隻,。
高銘衫是基層勞工,卻有很強的生態概念,他在垃圾場發現埃及聖鹮之後,隨即通報雲林鳥友介入調查,反觀政府訂定的「排除計畫」計畫,後來卻不了了之,導致生態鏈惡化,政策未能落實往往是最大的殺手,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詹宗達也呼籲政府重啟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