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PeoPo 公民新聞
Viewing all 4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鎮北宮廟會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六月十二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是神農聖帝的誕辰,嘉義縣水上鄉義興村鎮北宮,今年起將連續三年,前往柳營祖廟鎮西宮進香參拜,當天清晨全村總動員,隨著鑼鼓喧天蜂炮齊鳴,信徒頂著酷熱虔誠護送神農聖帝起駕,這是純樸的鄉間難得一件的熱鬧景象。

近十幾年來,台灣的廟埕文化和陣頭文化都有很大的改變,堅持傳統的藝陣前輩慢慢凋零,年輕一代頂著「創意」的大旗,顛覆式的改變了進香的氛圍,除了獅陣、家將、電音三泰子之外,年輕女子穿著清涼站在改裝的吉普車上,賣力地扭動雙臀,吸引目光,真不知道是神明喜歡看還是眾生喜歡看,世俗的眼光則早已經見怪不怪,主事者也認為「歡喜就好」。廟會,是台灣特有的宗教文化,也是聚落凝聚向心力的重要活動,但是這種大型的宗教活動,往往需要動員村民甚至友宮協助,義興村民今年為了五穀王爺的聖誕,展現了無比的團結力量。

鎮北宮主祀「英濟夫人」,陪祀「五穀王爺」、「觀音佛祖」。鎮北宮委員張賢豪指出:據載清朝乾隆年間(西元1736年),福建省雲霄縣莆美鎮張氏第十一代裔孫張讚(包姑婆香火)遷海到台;傳承下一脈張氏家族。其後裔張氏海諒慷慨捐地建置張氏姑婆公厝,道光29年間(西元1821年)張氏後裔張海諒曾前往莆美鎮祭祖再迎靈神明分香來台供奉;民國31年間災震廟宇倒塌,張氏家族宗親急速用舊建材簡易重建,以供奉姑婆及神農聖帝等,茲姑婆、神農聖帝、觀音佛祖大顯神威,救世萬民,五穀豐登,民國57年庄內地方人士發起積極籌建新廟;題名:鎮北宮,爾後英濟一品夫人(姑婆)、神農聖帝、觀音佛祖成為義興村番子寮保護神及全村信仰中心,供村民子弟萬代香火至今。

張賢豪表示:根據歷史記載英濟夫人姓張名云,字英敏,生於明朝成化(明憲宗)西元1485年9月16日,卒於明朝弘治(明孝宗)西元1502年1月13日仙逝,得年18歲。明朝(明世宗)嘉靖38年(西元1559),倭宼四處犯雲霄。倭宼即日本海賊強盜,明朝期間,在中國沿海大肆搶奪,為非作歹,殺人無數,無所不做。張云(姑婆)的侄孫領兵在家鄉抗倭宼家鄉死守莆美城堡,每次打仗時每見神兵助陣,在夜間張祀祠中內有火光金戈鐵馬之聲,展現火光衝入賊營,倭宼蒼惶逃遁,天亮之後鄉親見姑婆像額有汗痕,衣沿有草、露等物,知悉姑婆施展神功擊退倭宼。事後,嘉靖乙丑科進士莆山公張純以姑婆事蹟,奏請朝廷,因姑婆顯靈助戚繼光(抗倭英雄),衛國安民有功,嘉靖皇帝即詔封姑婆為一品夫人,號英濟夫人。因張云的侄孫領兵在家鄉抗倭,張云顯聖護助抗倭鄉親,大敗進犯的倭寇。明朝(明神宗)出於動員人民抗倭的需要,特下詔贈封張云「英濟一品夫人」,賜在雲霄莆美村建「英濟官」,英濟一品夫人,歷經明、清朝、中華民國至今530年之久。每年農曆9月16日英濟夫人聖誕千秋。

相傳姑婆神蹟英靈顯赫,有關英濟夫人傳奇事蹟,張云(姑婆),資質非凡、聰明伶俐、善良慈和、好詩琴棋、善武射箭。喜聞道教醫學之術多項才藝,昔嬰兒患病者,經姑婆抱入懷中,摩娑嬰體即時痊癒,日據時代美軍飛機轟炸水上機場鄰近村庄,村民均能平安無事,姑婆非常照護村民安危,針對幼兒特別照顧有佳,始得村民安居樂業。中華民國78、79、80年(西元1989年)主任委員率張氏家族及鎮北宮信眾連續三年,前往莆美進香及謁祖並迎靈一尊大陸姑婆媽神尊,回台供村民萬代香火至今。(文:張賢豪。參考文獻:莆美張氏家譜)


山豬島的畢業巡航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採訪報導

嘉義縣大埔鄉因為曾文水庫的緣故,更顯得氣勢磅薄,創校已經有94年歷史的大埔國小,今年在林俊榮校長的細心規劃下,特別為21位應屆畢業生,安排了一場山豬島的畢業巡航,活動內容不但充滿知性與感性,也相當活潑有趣。

山豬島的行成,據說是因為早期有一位澎湖籍的人士,來到嘉義之後,購買了山豬放養在此,後來因為曾文水庫的開發改變了生態結構,不但原始林相完整,還多了水資源的陪襯,山豬迅速繁衍形成山豬島,是曾文水庫除了釣魚台和飛鷹峽谷之外的一處特殊景觀,當遊湖船靠近岸邊,船家按鳴喇叭,山豬便會成群結隊來到岸邊,為了維持山豬的覓食習慣,當地旅遊業者會提供少部分的地瓜給遊客體驗餵食的樂趣。

曾文水庫環境幽靜,兩旁山壁聳高,因為老鷹喜歡在峽谷築巢,使的大埔老鷹的數量占全台的四分之一,也造就了「飛鷹」峽谷的生態美景,乘船途中時常可以欣賞到群鷹出沒的景象。孩子們雖然都是土生土長的大埔人,但在校六年卻不見得了解在地的歷史人文,這一次的畢業巡航,著實為畢業生上了一堂水文與原始生態的課程,同學透過身歷其境的感受,必能為自己的家鄉留下最美的回憶。

劉佳育的畢業典禮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大埔國小永興分校,因為少子化的因素,今年雖然只有劉佳育一位畢業同學,但校方依然盛大精心為畢業生舉辦畢業典禮,場面溫馨感人。劉佳育同學畢業之後,永興分校將轉型為「混齡教學」的實驗小學,這也是嘉義縣偏鄉小校裁併計畫,少數存活的小學,未來學校的存廢仍然有待觀察。

手忙腳亂飄粽香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為了早日融入台灣節慶氛圍,來自各國的新住民姊妹,積極參與各項民俗活動,今年端午節,嘉義各地的新住民透過在地婦女的協助,學習粽子的製作方式,雖然偶而失手,但是不影響學習態度,姊妹們互相切磋,很快就能上手。這群熱情的新住民姊妹,也非常積極投入公益活動,在「幸福暖暖愛飄香」的活動中,總有她們的身影穿梭其中,協助弱勢團體溫馨送暖,姊妹們顯然已經成為社會重要的力量之一。

入學b.p.m畢業ㄅㄆㄇ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位處偏鄉的嘉義梅山太和國小,日前舉行第68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今年計有7名同學畢業,特別的是;其中一名畢業生黃祥澤,是四年級從大陸回台就讀的轉學生,他入學學習漢語拼音b.p.m,到了台灣卻必須使用ㄅㄆㄇ的注音符號,三年的台灣小學生活,他比班上同學學得更辛苦。

黃祥澤的父親是當地茶農,十幾年前到大陸工作並且結婚育有二子,老大黃祥澤就讀當地小學(未就讀台商小學),2011年舉家遷回台灣定居,孩子也跟著返台就讀。黃祥澤順利轉入太和國小四年級,其弟弟則就讀一年級。黃祥澤回憶說:剛回來的那一年,因為要適應台灣ㄅㄆㄇ的注音符號,更要重新認識繁體字,經營同學人際關係,因此學習過程並不順利,後經學校老師細心指導才慢慢適應台灣的教育環境。

黃祥澤畢業獲頒「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獎」的殊榮,顯示其在科技領域的天賦優於同儕,但其三年的轉學返台就讀歷程,也凸顯台灣對於「銜接」教育出現盲點,轉學生未經輔導便進入班級就讀,自然會造成學習障礙與瓶頸,教育部門理應架構轉學機制,讓轉學生提早適應台灣校園學習氛圍。

偏鄉小校裁併系列~草山國小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採訪報導

隙頂國小草山分校,於民國38年4月1日正式成立,時與隙頂分校同為「公田國民學校」之分校,民國43年1月23日「隙頂國小」獨立,「草山分校」始改隸於隙頂國小,「草山分校」三面環山,北向曾文水庫上游集水區,環境優雅風景秀麗,以學校為中心起算約距嘉義市42公里,離龍美車站約六公里,對外僅「瀨草公路」一條,每逢天災,居民與教職員常受困於這遺世的聚落間。

88水災曾為重災區的嘉義縣番路鄉「草山村」,其對外的聯絡道路,因為地層結構影響時有崩塌。草山社區約40餘戶人家,有170餘張選舉人票,總人口數200餘人,是典型的山城部落,地方產業以竹筍、茶葉、咖啡、檳榔為主,可能長期遺於世俗,這個社區保有相當完整的生態鏈,再由於社區居民環保生態意識強烈,其與自然共生共榮的觀念遠勝於鄰近部落,在草山,看不到人為的蓄意破壞,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也似乎未把草山列為主要建設聚落,因此藍腹鷴才能悠遊於林間,白面鼯鼠也才能縱情於枝椏跳躍,「隙頂國小草山分校」是社區的最高教育機構,家長把孩子的未來全寄託於此,社區家屋大都為閩南式建築,僅學校為鋼筋水泥,社區最高建物為教職員的三層樓房宿舍。草山分校原有五名學生,今年有一名畢業生王柔云,下學期四名學生將返回隙頂國小就讀,「草山國小」將就此走入歷史。

 

偏鄉小校裁併系列~龍眼國小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位於梅山龍眼茶區的「太平國小龍眼分校」,是嘉義縣偏鄉小校裁併計畫的學校之一,從奉准設立迄今超過一甲子,社區居民得知裁併消息都相當感傷,但著眼於子女的教育環境,家長大都能接受裁撤的事實。

龍眼分校於民國43年9月,奉准設立太平國民學校龍眼分班、民國45年9月改稱為太平國民學校龍眼分校、49年7月奉准獨立稱為梅山鄉龍眼國民學校、57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龍眼國民小學、90年8月奉准成立附設幼稚園、97年8月轉型為太平國小龍眼分校、104年6月奉令裁併太平國小,自此走入歷史。

龍眼村本名為【龍眼林】,因古早的山龍眼甚多,密集成林,故以龍眼林稱之,村民勤奮栽植茶樹,所產茶葉品質良好,為梅山茶的主要產地。龍眼村幅員遼闊,小學生遠赴太平國小就學,單程近者步行一小時,遠者如「鹿寮坪」需一、二小時,每日來回三、四個小時精疲力竭,根本談不上用心在學業上。有鑑於此,地方人士陳其欲(當時村長)、王清游(鄉民代表)、詹其維(首任家長會長)、王德發、簡森、林順化、林順蒲、李長清……等諸先進極力爭取設立學校。

龍眼國小初創於民國43年9月,原名太平國民學校龍眼分班,設址於舊集會所,至民國45年9月改太平國民學校龍眼分校,並遷移至現址(原謝氏「家族」祭祀公業地)。其後經村長李長清,家長會長詹其維及王德發、陳其欲、陳舜…等地方人士極力爭取獨立設校,並配合龍眼公路於民國49年通車典禮,遂於民國49年7月7日依嘉府宗教國字第39387號函准予獨立設校,並稱為梅山鄉龍眼國民學校。設校之初教室有水泥磚造一間木造五間,木造廁所一間,佔地300平方公尺,教職員工10名,學生有一年級45人,二年級33人,三年級29人四年級34人,五年級39人,六年級41人全校計223人。民國57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遂改名為龍眼國民小學。(龍眼分校網頁)

偏鄉小校裁併系列~金獅國小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眺望窗外,就能欣賞阿里山小火車攀登獨立山的畫面,並與腳下的雲海吟唱,誰有這麼大的福分,上課還能聆聽蟲鳴鳥唱的合音,其實這就是全台唯一能在校園,遠觀登山火車的學校,嘉義縣竹崎鄉金獅國民小學,可惜他也將在六月底裁併走入歷史。聽到學校要裁併,很多老校友都紅了眼眶,這所偏鄉小學是山城居民共同的回憶,這裡有太多的歡笑和淚水,更有村民共同築夢的痕跡,無奈卻敵不過大環境的變遷。


偏鄉小校裁併系列~靖西國小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採訪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的南靖國小,與隔鄰的靖西國小相距只有180公尺,中間只隔了一道牆,早期彼此少有互動,甚至有白領學校與藍領學校的歷史糾葛,南靖國小係南靖糖廠的子弟小學,靖西國小則是鄰近聚落的農村小學,色彩分明夾雜著階級意識。

據耆老林文邦撰文指出:早於日本侵略台灣初期,設立糖廠後為解決日籍員工及鄰近鄉鎮日人子弟之教育,而創設南靖小學,一般台籍員工子弟均屏棄於外,而到二公里外之水上國小就讀。光復後日人回國始招收鄰近村落及員工子弟就讀,之後學生人數漸多始成立靖西分校。後來糖廠方面為方便對員工子弟之照顧,使福利不外流的情況下將三鎮、南和、美源三村之學齡兒童不收而專收員工子弟。當時雖經三村村民與地方人士之陳情與建議,仍未能為糖廠主管當局所接受。以致地方政府鑒於上情,另擇地點設立水上鄉靖西國小,收容三鎮、南和、美源及在南靖農場打零工者之子弟就讀,並劃為靖西國小學區。

多年後南靖糖廠因員工老化,下一代子女逐漸外移遷出就業,使南靖國小學齡兒童逐年減少,靖西國小亦因農村青年外流謀生,學齡兒童也逐年減少,致使兩校每為重新劃分學區而困擾。有鑒於此,經縣府、鄉公所、地方人士協調,基於地方教育之需要,乃採合一而分二,兩校合併,一為本校一為分校的方式,至此靖西國小再成為靖西分校。(林文邦)

一牆之隔的二所小學,縱然因為環境背景的因素,背負著當地教育的歷史章節而有所分和,但是這一次的裁併將使靖西國小永遠走入歷史,師長們的感傷,也只能隨著白雲互道珍重。

偏鄉小校裁併系列~永興國小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永興國小,是嘉義縣這一波小校裁併計畫中,少數以「轉型」型態躲過直接裁併的學校之一,下個學期開始,永興國小將接受政治大學的「混齡」教學計劃,進行實驗教學,成效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在山城營業四十年的柑仔店, 不只是大埔與嘉義的交通驛站,它更見證了永興國小的興衰,柑仔店是很多老校友的共同回憶,未來學校能否繼續為在地居民奉獻,端看學區人口的結構和教育政策的改變。

山海戀‧摸蜆兼洗褲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海,對山區的孩子來說是遙遠的,有鑑於此,位處偏鄉的嘉義縣梅山鄉仁和國小師生,暑假前安排了一場「山海戀‧摸蜆兼洗褲」的戶外教學,讓孩子體驗山海之間的文化差異。

仁和國小師生來到東石鄉四股社區的向禾休閒漁場,體驗鰲鼓的海盜文化,學習如何用嘉義沿海常見的蚵殼、浮球等物品製作藝術作品,也藉此了解漁村資源如何再利用。仁和國小校長劉麗吟指出:帶孩子走出山林奔向海洋,能打開孩子的視野,讓學童領悟大山之外的大千世界,所有的體驗內容對孩子都充滿新鮮感,這在偏鄉是遙不可及的夢。

利用海邊漂流廢棄物打造而成的環保船,成了小朋友訓練團隊精神的素材,每天在山上奔跑的孩子,一摸到船槳的確會手忙腳亂,但是過程卻充滿樂趣和教育意義,這一堂戶外課程對師生都有滿滿的收穫。

老戲院新音符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雲林縣北港鎮,除了是著名的宗教聖地之外,更是海內外信徒朝聖之地,日前;國立成功大學國樂社的同學,風塵僕僕來到小鎮的振興戲院演出,非但與小鎮歷史人文相容,更為小鎮帶來一股樂音飄香。

提供表演場地的是北港日興堂糕餅店郭獻玉夫婦,她們夫妻經歷幾十年的蓽路藍縷,靠著烘焙糕餅,在雲林縣北港鎮紮實的打下事業跟基,「日興堂」糕餅,已經成了朝天宮進香團,以及朝聖者必買的地方特產,其口味多樣的喜餅,更成了全國各地新人必訂的婚嫁必需品。郭獻玉是鹿港鎮人氏,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他自幼即拜師學習糕餅製作,婚後與太太來到陌生的北港,他們靠著誠信網住每一位品嚐過其手藝的客人,靠著真材實料口耳相傳奠定了糕餅業龍頭的地位,二夫妻從沿街叫賣,迄今擁有多家店面,和近百名員工,這是汗水與經驗的累積,縱然在耳順之年的今天事業有成,但夫妻倆仍然謙虛表示,這是客戶給予的恩典,在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概念下,日興堂除了積極參與慈濟基金會的公益事業,也提供店舖空間供藝文界免費使用,對於社福團體與公部門的活動,更是出錢出力,郭獻玉夫婦在北港地區早享有大善人的封號。

在宗教氛圍的襯托下,北港鎮終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郭獻玉夫妻為了提高社區的藝文氣息,長期提供百年的振興戲院表演空間,供藝文團體展覽和演出,在地方已經成為另外一股清流。

阿里山夏戀草原音樂會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阿里山日出名聞遐邇,是跨年追逐的焦點,每年的櫻花季更是吸引無數的遊客上山,而擁有百年歷史的森林鐵路,總是激起旅人思古之幽情,除此之外;在觸口的夏日草原音樂會,已經在夕陽和音符的建構下,形成另外一股風情。在主辦單位的細心規劃下,炎炎夏日,總算多了一處避暑解放自我的好去處,遊客攜家帶眷在大草原上野餐,也增添了親情的氛圍。

在清涼的夏至午后,『阿里山夏戀草原音樂會』活動熱鬧登場,今年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浪漫為主軸,延續去年交通部觀光局「清涼、寧靜,節能」元素,以草原音樂會、特色產業市集、單車逍遙遊、特色野餐盒及互動DIY遊藝等,規劃了1場以「情歌」為主的特色音樂會。

活動在充滿悠閒的大草原中,以浪漫逍遙遊揭開浪漫序曲,民眾騎乘腳踏車悠遊於大草原內與浪漫裝置拍照打卡集點,開心的兌換充滿繽紛色彩的馬卡龍鑰匙圈,現場還提供愛玉DIY及親子互動遊藝體驗,許多爸媽都帶著小朋友一起體驗親手洗愛玉的樂趣。最特別的是主辦單位精心規劃的野餐盒,以阿里山紅茶、咖啡、愛玉、山葵及烤山豬肉為食材,製作專屬阿里山的特色野餐盒,看到預購民眾現場排隊領取後伴隨者傍晚清徐的微風在大草原上與家人開心的享用,悠閒地聆聽著優美的音樂,歡笑聲在草原上此起彼落,享受著一場專屬阿里山夏至限定的浪漫。

公民記者生力軍~台大人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國立台灣大學,不只是校園優美文風鼎盛,更是很多台北市民喜愛的休憩場域,主要原因是這裡擁有豐富的生態,以及友善的環境,該校新聞研究所多媒體中心,於日前舉辦第二屆「影音新聞入門工作坊」,吸引二十餘名非新聞科系的同學參加。多元的學習,將可以豐富自己多元的知識,同學們經過「影音新聞」的實際操作,領悟了記者這個行業的酸甜苦辣,未來相信他們也將是網路平台上優秀的影音新聞產製者。

古坑休息站的賊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3號國道古坑休息站,向來以生態豐富聞名,是很多攝影玩家喜歡停留捕捉畫面的地點,五月到七月是很多鳥類繁殖的季節,一對新婚的大捲尾,相中一株小葉欖仁的樹梢築巢,準備育雛。酷熱的豔陽高掛枝頭,大捲尾仍然外出尋找建材築巢,這一對小倆口對於家的溫馨極為講究,牠們選擇乾枯的芒草為基材,一趟只能啣回一根枯草,要築好一個完整的家,這隻黑武士得要來回幾百趟。

黑武士萬萬沒想到,牠辛辛苦苦建構的家園,竟然有外來者趁其外出之際,大喇喇地偷走牠的建材,令大捲尾氣炸的是;這個賊竟然是體型小牠很多的綠繡眼,這隻綠繡眼選擇當黑武士的鄰居,想來是看準了大捲尾的建材,趁其不備漁翁得利,顯然這綠色小不點是計畫性的犯案。看著綠繡眼偷走自己辛苦鋪陳的窩,想必黑武士一定氣炸了,如果路過古坑休息站,可以放慢腳步慢慢品味自然界有趣的畫面,既可以舒壓也可以增長見聞。


這首歌 ~我比給您聽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市西區樂齡學習中心,為活絡學員腦力與記憶,這學期特別開設「懷念老歌手語班」,並聘請著名手語老師周湘瑤授課,雖然學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但學習態度勤勉,學成後並投入公益表演,贏的無數喝采。

「懷念老歌手語班」課程老師周湘瑤指出:由於同學都上了年紀,要在短時間內記住歌詞,事實上有些困難,因此初階大都選擇一些歌詞簡單,但卻能朗朗上口的老歌,一來可以勾起同學年輕時候的往日情懷,二來可以容易記住歌詞與手語的連結,這部分可以有效提升同學的信心與成就感。現年72歲的陳美華就說,能到樂齡中心學手語是一種幸福,能站上舞台表演更是一種榮耀,能和長照中心的長輩互動,其實也是一種學習。

周湘瑤老師一直活躍於嘉義地區的社福機構,多數時間都從事義務教學,她希望有更多的種子師資被培養出來,往後能將手語推入社區,讓這一種特殊的語言能更普及。

小娃兒奉茶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嘉義縣民雄鄉格林威爾幼兒學園,日前舉行第11屆畢業生畢業典禮,園方精心設計典禮內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並安排畢業生向長輩奉茶,家長看著自己的小朋友跪膝敬茶,大都紅了眼眶,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也是一種良心事業,從小灌輸孩子懂得飲水思源,懂得感恩惜福,懂得孝順父母,將是營造社會良善風氣的元素。

原鄉‧園香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八八風災之後,阿里山鄒族部落的族人,除了重建;他們也開始思考農業的轉型,其中樂野部落的陳榮欽與羅文香夫婦,毅然投入葡萄的種植,四年來,兩夫妻從門外漢到葡萄達人,他們靠著毅力成功營造出大阿里山區,唯一一家葡萄莊園,跌破專家的眼鏡。

陳榮欽與羅文香夫婦,原先種植高山蔬菜和茶葉,莫拉克風災之後,他們深感原鄉的農作,往往在天災肆虐之後,受限於破碎的道路與交通,而且長時間的化肥和農藥,也直接影響土地的生命,兩夫妻因此動起了轉作的念頭。陳榮欽說:種葡萄純粹是個意外,原本是夫妻一趟水里的小旅行,卻被沿路一家家的葡萄農庄所吸引,因為好奇,他們跟農家要了幾十節葡萄枝條回部落扦插,沒想到這些枝條竟然都成功萌芽,而且生長狀況良好,這才讓他們決定轉作葡萄。

陳榮欽回憶說:因為沒有管理葡萄的經驗,又不好意思去問人家,只好拿著相機到水里、溪湖一帶去拍人家的葡萄園,回來之後依樣畫葫蘆,自己買資材親手搭建葡萄棚架,做中學學中做慢慢摸索出葡萄的管理技術,四年下來,兩夫妻對於自己的果園相當滿意,生產的葡萄品質受到消費者高度肯定,對於自己的果園成了原鄉第一家葡萄專業區,自己也不敢相信,現在他們也成了族人學習的典範。

行銷,一直是族人最弱的部分,現在「文香農場」靠著信用與口碑,成就了原鄉第一家葡萄專業農場,羨煞不少族人,女主人羅文香說,唯有接受挑戰,勤耕這塊土地,才可能走出活路。

鋼構家屋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紀錄報導

如果您用心觀察,您會發現鳥類築巢的行為相當多元,而斑鳩築巢,通常選擇樹木堅固的枝椏間,而且會在野外找尋大小適中,容易攜帶的乾枯樹枝為建材,也會運用乾草做搭配,但是在嘉義縣水上鄉的寶貝王國幼稚園,卻有一對充滿創意的斑鳩,竟然撿拾建築工地的細鐵絲為建材,實在相當有趣。麻雀築巢喜歡就地安置,通常選擇屋簷為基地,並喜歡撿拾柔細的羽毛為材料,而斑鳩的築巢行為則與麻雀迴異,校園裡的這一對斑鳩家屋,更跌破很多愛鳥人士的眼鏡。

八仙過海來辦桌 影音

$
0
0

公民記者/陳柏濡 採訪報導

這是一棟廢棄將近半世紀的老建築,它曾經是日治時期,製糖會社的幹部宿舍,也曾經是大南國小的教職員宿舍,隨著時代演替,老建築的風華不在,雖然只剩樑柱,但在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下,他將扮演翻轉社區的領頭羊。

在社區志工的努力下,舊校舍從六月份開始重新整理、規畫、統合,打造一個全新的開放分享空間。【梅.創藝】成員之一的溫舒鈞表示:此地段原屬大南國小校地,由大南社區發展協會認養,結合【梅.創藝】團隊以社會企業方式 (獨立組織獨立經營或社區合作,將部分盈餘採公益方式回饋社區)管理經營,大南社區拋磚引玉提供平台,希望吸引更多梅山年輕人相互交流、舉辦活動。基地初步整修費用由嘉義縣政府-綜合規劃處-社區規畫師團隊力挺支持,周邊所需的設施費用將由【梅.創藝】開放擺攤、義賣所得支應。這不是項簡單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與加入。團員們還是一樣,大家有著各自工作,還是一樣撥空參與、討論、執行,大家樂此不疲,因為對梅山有著一份濃烈感情。感謝陸續新加入的成員,有著大家的努力,相信梅山~會變得更有活力、吸引力。

社區透過保留老建築的手法,激起社區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再次解讀社區的歷史文化,翻轉社區耆老的新觀念,灌輸社區年輕人擁抱土地的熱忱,八仙過海來辦桌,只是活化社區的開始,未來還有更精采的社區樂章即將呈現。

Viewing all 4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